張淏
【摘 要】水彩在我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涌現了很多水彩畫家,他們在水彩語言民族化的探索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創作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藝術作品。水彩畫中,多種多樣的技法的運用,對畫面效果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豐富了水彩畫的表現手法,使其更具有藝術特征。 【關鍵詞】水彩技法;藝術特征;水彩中圖分類號:J2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68-01一、水彩畫的發展現狀在歐洲中古時代的4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水彩畫裝飾的插圖,如德國畫家丟勒的代表作《小野兔》,其刻畫細膩,表現出生動的設計性。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英國水彩畫取得了輝煌成就,同時,水彩畫也隨之受到極大的重視,最后成為獨立的畫種并登上藝術殿堂。在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在北京成立,組織創作活動。1956年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青年美術作品展”中,一共展出水彩畫一百多件。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畫家們深入生活,用水彩畫來敘述中國的發展面貌。隨著中西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國的水彩畫家不斷吸收西方傳統技法的精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探索出新的中國水彩道路。20世紀90年代后期,大批新一代水彩畫家勇于開拓創新,基本擺脫傳統水彩畫的模式,更加注重表現人的情感、審美觀念和修養的追求,而且題材不斷拓展,表現形式和技法更加豐富多樣。二、在水彩風景寫生中技法的表現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彩風景寫生是感受生活的一種體現,更需要思考和較為深厚的藝術修養。在寫生中需要多去觀察對象,投入情感去思考、分析,將自身的感受記錄在畫面上,不要盲目去畫對象,這樣會造成畫面呆板、沒有內涵。在水彩風景畫中,通過一些技法的表現,可為畫面營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一)留白。在水彩風景寫生中,“留白”是最為常用的表現技法,一些淺亮色、白色的部分,需在畫深一些的色彩時留出來,在寫生過程中,恰當而準確地留白,會加強畫面的生動性與表現力;相反,不適當留白會造成畫面凌亂的現象。(二)撒鹽法。撒鹽法能夠為畫面營造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涂上顏料后,當紙的濕度適中時進行撒鹽,鹽融化后,形成雪花狀的滲化,這種技法使用于制作石頭的肌理、雪花等特殊效果。(三)刀刮法。在水彩風景畫中,刀刮法常常用于表現樹枝、草木紋等,刀刮時要膽大心細,時間要控制恰當。刮早了,會造成紙面上有水分,而且損傷紙張;遇到底色全部干透時,需要用更為鋒利的剃須刀,它能刮出極細的線條。(四)吸洗法。使用吸水紙趁著色未干吸取畫面上的顏色,通常可利用紙巾或者海綿根據畫面需要進行吸取,會形成某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水彩風景寫生中尤其常用。三、在水彩寫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注重畫面整體的關系。對于水彩風景寫生來說,畫面整體感尤其重要,面對結構以及色彩復雜的景物,眼睛往往來不及思考過濾,習慣性畫的跟事物一模一樣,這樣既耗時間又沒有藝術效果,這是不分主次、不知取舍的表現。在水彩風景寫生中,要善于觀察對象,強調畫面的整體性,需要主觀地去概括對象,表現出藝術的特性。(二)風景寫生的題材選擇。外出寫生面對各種各樣的景物,需要有意識地選擇有代表性的、而且能夠體現藝術美感的景物。在四川巴中南江的光霧山寫生期間,秋景迷人,光霧山的秋景有別于北方,由于植物的多樣化,色彩變化豐富,使山林中的民居處于斑斕的色彩之中,極具色彩的表現力,這是最打動我的地方。(三)共性與個性的表現。寫生要善于總結、思考,需要有一套成熟的表現手段,形成藝術風格。水彩畫有著透明感、水味等特性,而且水彩畫有著色彩明快、偶然性等優勢,這是水彩畫基本的共性,而個性則是在遵循共性的基礎上進行表現,在水彩風景畫寫生中,不能單純為了表達個人的思想而忽略了水彩的本質特征。(四)“用色”和“用水”的表現。水彩風景寫生對“水”的把握很重要,常常運用濕畫法表現景物煙雨蒙蒙、浪花朵朵等藝術效果。色彩是最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風景寫生是藝術家對生活的體驗、表達情感的途徑,水彩寫生強調色彩的透明性、水味效果,這使得水彩畫魅力十足,水彩畫的透明性不僅僅是顏色之淺,而是讓觀賞者感受心靈的清澈感覺。四、對水彩風景寫生的反思與總結筆者在水彩風景寫生過程中感受到了無限的樂趣,也經歷了不少艱難,但收獲很大,藝術修養也不斷沉淀和提高。還記得剛開始寫生時,我對景物表現缺乏思考、概括,以為畫得一模一樣就是最好的,沒有注重畫面的整體感、藝術特性,當我看了平龍老師的水彩畫后,感受尤其深刻,也明白很多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手法,將美妙的景色、水色及氣韻自然靈活地表現在畫紙上,體現了水彩的水韻特性、色彩斑斕的藝術效果。水彩寫生是創作的源泉,通過寫生可以感悟生活、體驗藝術的真、善、美。參考文獻:[1]平龍.水彩風景寫生創作[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2]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修訂版)[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3]劉汝醴,劉明毅.英國水彩畫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