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辰

摘要:一個新興經濟發展區域如能抓住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的機遇并做出相應的承接對策,結合區位及產業基礎優勢,做好區域主導產業規劃和選擇,將會極大加速該區域產業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本文的研究,就是通過描述丹東的區位優勢,剖析丹東市吸引韓國企業在開城產業園的產業轉移的基礎條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這對于推動兩國間經貿合作的發展,及丹東市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區域產業轉移 優勢制約因素 對策
一、研究背景
2016年2月10日,朝韓關系惡化,韓國宣布撤離開城產業園,工業園區再度“停擺,無疑對朝韓雙方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韓企急于搬離開城工業園,尋找新的投資地點,而對中國的遼寧、山東等省份,特別毗鄰朝鮮的丹東市而言,卻是承接產業轉移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以韓國SK、LG、三星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對華轉移,為中國帶來了韓國的新技術、新產品以及先進經營理念。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突破口,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之一的丹東產業園區,戰略發展思路之一是“靠產業帶動,借外資繁榮”。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承接韓國產業轉移,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無疑會加速丹東市的產業發展和經濟騰飛。
二、丹東市吸引韓國產業轉移的SWOT分析——以SK集團為例
(一)優勢(Strength)
1.區位優勢
丹東市位于東北亞樞紐,沿江沿海又沿邊,是東北東部經濟帶、沈(陽)丹經濟帶、丹大(連)經濟帶、丹東到平壤和漢城經濟帶“四條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作為東北東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遼寧沿?!拔妩c一線”對外開放的東端起點,丹東可以依托自身區位優勢,進一步擴大與朝鮮半島、韓國、日本和俄羅斯、中亞甚至整個歐洲的貿易。
2.交通優勢
目前,丹東共擁有港口口岸、鐵路口岸、公路口岸、輸油管道口岸和臨時包機口岸等共10個一類和二類口岸。其中,丹東港作為中國海岸線最北端的深水不凍港,處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東端,是目前中國對日韓貿易的最重要、最便捷的港口。
隨著中朝雙方共同建設鴨綠江界河公路大橋即將投入使用,必將成就丹東作為東北東部乃至東北亞地區物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重要地位;眾多國內外企業已聞風而動,如世界排名前500強的韓國SK集團、浦項集團等大型企業親赴丹東進行實地考察,丹東未來發展空間廣闊,必將成為東北新的投資熱土。
3.勞動力優勢
著眼于東北亞地區勞動地域分工,丹東市比較優勢的資源條件仍然是低成本的非熟練勞動力。據統計,丹東熟練勞動力可達60萬人。此外還有大批朝鮮勞動力涌入丹東。在丹東的紡織廠和食品加工廠工作的朝鮮婦女超過2萬人,若將未登記的工人計算在內,真實數字可能更高。中國工人平均月工資為2000至3000元,朝鮮工人為1500元。韓國企業可充分利用朝鮮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發展符合丹東市產業結構特性的加工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二)劣勢(Weakness)
1.傳統產業優勢喪失,經濟基礎底子薄
丹東是一個輕工業城市,傳統優勢企業主要包括:家電,化工日用品,電子產品,手表,絲綢等資金介入和技術介入門檻比較低,行業競爭激烈,行業利潤比較低的產業。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傳統產業優勢喪失,丹東面臨著經濟體制落后,企業負擔沉重負債率極高,下崗職工和貧困人口眾多,社會保障壓力巨大等困擾。
2.產業結構不合理
“十二五”期間,丹東市沿海區域主要缺少工業大項目、特別是具有核心技術的大項目、高科技項目、產業鏈項目。重點園區的產業布局仍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居多,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不足,產業集群優勢不明顯。
3.產業園區管理體制相對落后
目前,丹東共有13個產業園區。包括國家級經濟區、省級經濟開發區、市級重點產業園區和政府行政機構,產業園區的法律主體地位模糊。重復項目、同爭搶一個項目的現象時有發生。橫向的外貿、海關、商檢、運輸等有關部門還達不到在同一個問題上的協調一致。且同一區域內存在著機構重疊、職能交叉、人浮于事以及運營成本上升、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
(三)機遇(Opportunjty)
].國家對沿邊地區政策扶植,經濟區建設全面推進
國務院發布的《沿邊地區開發開放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在我國沿邊的發展空間布局中建設“鴨綠江經濟合作帶”。并“以鴨綠江為紐帶,以丹東(遼寧丹東公路大橋口岸、安民公路口岸)、長白、集安口岸為重點,以中朝合作開發的朝鮮黃金坪、威化島為依托,建設面向朝鮮的國際經濟合作帶”,“發展加工制造、商貿、物流、旅游等產業,推動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合作開發,打造面向朝鮮半島開放的橋頭堡,貫通東北亞的物流大通道和要港口”。丹東是遼寧省唯一的沿邊城市,306公里的沿江沿海邊境線與朝鮮疆域相連。國家支持建設“鴨綠江經濟合作帶”,明確了丹東沿邊開發開放的戰略方向,并為丹東市沿海區域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推動全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性和政策層面的支持,將進一步提升丹東沿海產業園區打造新增長極的內生動力。
2.振興老東北與國家重點開放試驗區的疊加機遇
2015年出臺的國務院“35條”專門提出要“研究設立丹東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這意味著丹東對外開放實際上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遼寧將形成一個新的對外開放戰略高地。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10年的遼寧沿海開發開放,丹東已經構筑起全新開放格局,與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與周邊的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建立了密切的經貿合作。這些優勢是丹東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也是丹東在新一輪東北振興規劃中的現實定位
3.“五點一線”沿海產業帶開發
在“五點一線”沿海產業帶開發戰略中,丹東是“五點”中最東部的一個支點,這將為丹東帶領遼寧東部山區沿海地區成為東北東部經濟帶和遼東半島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成為引領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騰飛的重要一翼以及加速對外開放提供強大動力。
(四)挑戰(Threat)
1.國內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競爭的加劇
目前,韓企在華投資區域同質化,產業主要集中于遼寧沿海、山東、青島、廣州、上海等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在吸引韓企產業轉移方面,丹東與遼寧省其他“五點一線”城市的競爭尤為激勵。
在“五點一線”的布局中,幾個港口城市之間的位置距離較近,競爭激烈。從“五點一線”的產業布局上來看,“五點”的都是以發展臨港經濟、構筑沿海經濟體帶、建設臨港產業園區為發展方向;都是以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建材、物流等產業為主導產業;都是以發揮沿海、港口區位優勢招商引資為發展方式。因此,重復建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費、盲目競爭、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是遼寧東部沿海產業帶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2.工業生產帶來環境危害
丹東目前以發展港口工業為主,在這些臨港產業大力建設和發展的同時,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使水域產生生物或者放射性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沿海地區居民身體健康或者會破壞生態環境,對生態系統造成惡劣影響。如何采取措施,對工業污染進行集中治理和綜合治理,協調沿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關系,將是遼寧丹東沿海產業帶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
三、丹東市吸引韓國產業轉移的對策
建議丹東市效仿鹽城“仿真”韓國環境,根據自身實際適度“移植”。引進韓國的經濟管理和公共服務模式,為韓國客商構建細致,周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此外,應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招商引資隊伍,不斷進行服務創新,并完善服務管理體系。降低交易成本,簡化行政手續。營造高質量服務環境,便吸引更多韓國客商來丹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