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霖 袁華娟 李夢姣


摘要:本文以上交所2014年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對象,對于公司治理對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在內部治理結構中,董事會開會次數與審計收費具有正相關關系,而流通股比例、管理層持股比例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不顯著。在外部治理中,債務期限結構與審計收費呈負相關,管理者薪酬與審計收費呈正相關,行業競爭程度與審計收費關系不顯著。
關鍵詞:內部治理 外部治理 審計收費
一、引言
審計收費不僅是衡量注冊會計師審計成本的指標,還是公司治理情況的反映。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所有者與管理者信息是不對稱的,利益取向很可能是不一致的,當二者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占美紅2013)對財務報表等的審計,為所有者提供相關的可靠的信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必然要求高質量的審計,進而審計業務的人力物力投入相應較高,審計費用隨之增加。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流通股比例對于審計收費的影響
實現股份全流通是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全流通可以解決目前股權結構復雜、分散不合理的問題。流通股比例的高低反映出公司接受外部監督的開放程度,影響到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程度。
公司增大流通股的比例,大股東原先擁有的大量不流通的股票可以流通,期望他們擁有的股票可以在股市上賣出高價。與此同時,股份流通的自由化使更多的小股東持有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的受關注程度隨之提高。因此,一方面大股東加強治理使審計的固有風險降低,另一方面眾多小股東的關注使大股東操縱報表的難度增大,審計成本下降,審計費用降低。
H1:流通股比例與審計收費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
(二)董事會開會次數對于審計收費的影響
作為公司兩權分離的兩種衍生品,董事會和外部審計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注冊會計師一般將董事會作為其委托人,因為是董事會確定其最終的審計收入。董事會開會次數越多一方面表明其對公司治理的投入程度越高(Lipton,Lorch 1992),反映出其在履行董事會職責時更加勤勉,愿意主動提高審計費用來獲得更好的審計服務。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2:董事會開會次數與審計收費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
(三)管理層持股比例對于審計收費的影響
管理層持股比例的高低反映出管理層與股東之間利益的趨同程度,影響到管理層對公司的經營效果。
管理層持股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強其對于公司的貢獻度,增強治理決策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管理層持股比例在5%以下或者25%以上時,隨著持股比例的上升,管理層與股東的利益更加趨向于一致(Morcx,shleirer,vishny 1988)。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審計中的固有風險就越低,重大錯報風險也就越低,因此審計成本較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3: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審計收費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
(四)產品市場競爭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很多學者研究發現,產品市場競爭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因此對管理者有約束作用。根據Alchian(1950)和Stigler(1958)的經濟變遷進化論,產品市場競爭是獲取經濟效率的最強大的力量,企業迫于外部環境的壓力將自覺完善生產經營,否則就會收到破產或清算的威脅。因此管理層就會以股東最大化為目標,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
但Bell等(2001)也發現,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就會更高,管理者粉飾報表的動機也就會越強烈,因此對于這部分經營風險,審計師無法消除或降低,只能通過風險溢價的方式向高經營風險客戶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作為補償。(刑立全2013)。
但對于壟斷行業或是大型國企,產品市場競爭帶來的影響作用并不顯著,因此,綜合上述兩方面,我們做出兩個方向相反的假設。
H4:產品市場競爭與審計收費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
H5:產品市場競爭與審計收費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
(五)債務期限結構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債務期限結構是指長期與短期債務的配比。Jensen(1986)依據自由現金流量理論研究發現,如果管理者利用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進行過度投資以獲得非金錢私人收益時,短期債務可以削減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并因為存在破產的可能對于管理者產生激勵的作用。
而長期債務如企業債券等,由于期限長,規模大,根據信號傳遞假說(Flannery 1986),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公司發行長期債務,會被市場認為是價值高估的公司,因此公司必須降低長期債務的發行價格,從而提高長期債務的資金成本,即債務代理成本。
因此,短期債務尤其是短期借款比重的提高,對公司的約束作用會越強,代理成本會越低,會計師面臨較低的審計風險,實施較少的審計程序,相應的,審計費用會降低。
H6:短期債務占比與審計收費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
(六)管理層薪酬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Jensen與Meckling(1976)發現,給予管理層適當的股權或貨幣化薪酬能夠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但是在中國,由于缺少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國有大股東“天然缺位”和眾多中小股東持股分散,使得高管們成為了公司真正意義上的“內部控制人”。Bebchuk和Fried(2003)研究認為,高管薪酬反而可能是高管權力尋租的結果。也就是說隨著高管權力的不斷增大,其可能影響其薪酬的制定,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其可能會增加在職消費或者投資于無效項目,以致資產周轉率下降,這樣,高管薪酬提高了代理成本,使得審計風險升高,審計收費也隨之提高。
H7:管理層薪酬與審計收費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