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榮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國的財政工作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情況。各級政府之間和政府各部門之間如何進行財權的劃分,稅收如何能夠獲得更加高效的利用,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重新厘定了稅收分割機制。本文將對這次分稅制改革的得失進行評價,并且據此對日后的稅收分割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財政分權理論 稅收分割 分稅制改革
前言
財政分權并非是政府的決策分權,而是對財政收入的分配權力。政府要運行,要發展,要對整個地區進行長期規劃,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資金如何分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更好的財權分配能夠提高政府的運行效率,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并且為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一、馬斯格雷夫的三職能理論
(一)宏觀經濟穩定
馬斯格雷夫認為,財政有三個職能。第一個是穩定宏觀經濟,第二個是收入再分配,第三個是資源配置。中央政府要在國家層面上維持社會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它有足夠財政能力,擁有發行貨幣的權利,同時也有跨越地區的政治權威。政府通過調節稅率來讓社會經濟運行保持平衡和增長。
(二)收入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實際上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維護社會穩定的行為。市場經濟之下贏者通吃,如果對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加節制,在極端情況下有可能會導致社會結構崩塌。政府通過對不同收入人群的稅收調節來認為的平衡收入差距,對富裕階層征稅然后用于保證貧困階層的基本生活。
(三)資源配置
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只有保證社會資源能夠盡可能的投入到回報率高的優質項目才能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但是資本也尤其局限,一些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項目很難吸引到民間資本。這個時候政府就要利用財政政策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給社會發展提供設施基礎。
二、稅收分割的概念和管理上的限制因素
(一)概念限制
不同地區的經濟差異導致的商業活動產生了指向性,政府對企業征收的稅負最終會通過提價的方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而企業和消費者很有可能并非來自同一地區。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如果這種可以轉嫁的稅負被分配給了非中央政府,那無疑是非常不公平的,地方政府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會以鄰為壑,發生直接競爭關系。還有些稅收,如關稅是以國家名義來征收的,交由非中央政府支配并不妥當。
(二)管理限制
由于人口流動的頻發,對于稅收的管理也有著諸多的限制。如果一個人的居住地點和工作地點并不在一個地方,那么這個人的個人所得稅應該如何劃分呢?如果地區之間稅率不一致,那么人們會隱瞞自己的實際居住或工作地點,如果稅率是統一的,那么又導致地區自治權受到削弱。同理,消費稅也面臨著歸屬地的問題。如果是消費行為發生地的政府來征收稅收,那么如何引導稅收流向消費發生地呢?
三、從財政分權角度評價我國目前的稅收分割
(一)增值稅
在分稅制改革之后,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了增值稅。中央政府獲得75%,地方政府獲得25%。這種分稅方式迎合了世界潮流,避免了各地區在利益驅動之下利用地方保護措施來危害國家經濟運行。中央政府統一征收增值稅也讓收稅成本大幅下降,提高了征稅效率。但是目前,我國還存在著地方政府減免增值稅的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二)個人所得稅
目前的個人所得稅是劃歸地方政府的,由于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是從企業扣繳,而地方政府對于本地企業的情況更加熟悉,所以收稅比較方便,提高了征收效率。但是,從宏觀經濟來看,個人所得稅收歸地方也存在著問題。個人所得稅本身是有效的調節宏觀經濟的手段,但是目前成為了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這二者之間的>中突導致個人所得稅定位不明確,無法完全發揮調節經濟的作用。
(三)企業所得稅
目前我國由省級政府來征收企業所得稅,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許多企業是跨省經營的,企業所得稅如何在不同地區的地方政府分配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企業所得稅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與當地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對于經濟政策的調整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企業所得稅,使地方政府的稅收并不穩定。
(四)營業稅
營業稅是地方政府為企業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所產生的費用,成本大體上由地方政府負擔,稅收也劃歸地方政府。不同地區之間的稅率也區別不大,關于營業稅并沒有什么爭議。
四、結論
我國的稅收分割關系到社會能否正常運行,國家能否正常發展。本文從財政分權理論研究和探討了我國的稅收分割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