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在全面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工作之際,把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同開展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將“以人為本、服務民生”的理念融入到各項工作中去,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貼近實際開展工作,是我們全面提升做好群眾工作本領的很重要的機會。
一、以加強學習為重點,提高自身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文化素質,在學習內容上,不但要鉆研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業務知識,更要學黨的理論和時事政治知識,以及各級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有關文件和領導講話精神,在學習方法上,更注重自學和聽課相結合的方式,同時要記好筆記,寫好心得體會,不斷自我充電,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
二、以作風建設為主線,牢固樹立群眾的觀念
毛主席普把黨和群眾的關系比作種子和土地的關系,強調黨要植根于群眾;把黨群關系比作朋友關系,要求黨和群眾打成一片;把黨和群眾的關系比作學生和老師的關系,要求黨要向群眾學習;把黨和群眾的關系比作學生和老師的關系,要求黨要向群眾學習;把黨比作人民群眾的勤務兵,要求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我們在思想上一定要牢固樹立“黨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從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入手,帶著深厚感情做群眾工作。不僅要始終堅守“愛民、為民、富民、安民”本色,在感情上與群眾相融,在思想上與群眾共鳴,在行動上與群眾合拍;而且要深入一線、走進基層職工,用群眾聽得懂、愿意聽的語言,堅持面對面與群眾促膝談心;尤其要體察疾苦、傾聽意見,緊抓民生之本,解決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健全便民服務機制,健全各級便民服務網絡,開展聯動式便民服務,提升服務水平。
三、以完善機制為基礎,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
通過制度機制性的安排,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一是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引導群眾通過合法的手段和方式獲取利益;通過加強道德建設,引導大家妥善處理利益關系。二是要健全利益表達機制。通過拓寬民意表達渠道,使群眾表達利益訪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三是不斷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一方面建立廣泛聯系群眾制度,征求群眾意見,推進黨務、政務公開;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好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讓群眾有家可當、大事能定、小事可商,使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當家作主,調動和激發群眾潛在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事業的發展充滿著前進的動,前程越來越光明。四是緊持真開門、開大門、讓群眾參與,讓群眾監督,誠懇請群眾批判。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提出的批判意見或為我們自我檢查的最好的鏡子,提出的建言成為我們決策的重要依據,聽了群眾的批評意見和建言感到眼睛明了,心里亮了,與群眾的距離拉近了,從而最大程度上調動了廣大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四、以服務為綱領,切實改善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注民生、解決民生,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這是我們各級干部最需要做的功課,要改善民生,就必須抓住服務這根線,牢牢不放。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始終把“從人民群眾滿意的地方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作為我們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敢于、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把群眾的批評當作鞭策自己的忠言,把群眾的合理要求當作自己的事,始終盡力而為。
五、以化解矛盾為抓手,切實保障群眾利益
做好群眾工作,必須把化解矛盾作為重要職責,特別是我們在處理群眾投訴問題上要講時效、講成效,切實把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當作我們的頭等大事來抓。一要抓源頭,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著力減少矛盾。二要抓疏導,著力緩解矛盾。通過及時的疏導、反復的疏導、有效的疏導,把突出的矛盾緩解、釋放、消除掉。三要抓結果,著力解決矛盾。同時,要及時準確地掌握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苗頭,積極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內部,解決在萌芽狀態。
六、以創新工作為驅動,提升工作水平
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必須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注重“情”、“理”、“法”。一是注重“情”。“天下動人心者,莫過于情”。要滿懷對群眾的深厚感情認真傾聽群眾的真實心聲,真情感受群眾的冷暖疾苦,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實行“零容忍”,對群眾急需爭辦的事實行“零懈怠”。二是注重“理”。“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只有曉之以理,才能以理服人。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理解群眾苦衷,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說清道理,在面對面說服教育中化解矛盾,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三是注重“法”。“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法不嚴則無治”。積極向群眾宣傳“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理念,保證群眾的權益損害能得到及時公正的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