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東
摘要:交叉圓柱鏡主要作用是校正散光軸及散光度數,它的原理為一混合柱鏡片,即在互相垂直的兩個子午線上力量相等,符號相反。臨床常用的有±0.25D和±0.50D。軸向在鏡片上以正負號標出,在兩符號之間為交叉柱鏡的持柄位,柄與鏡片的兩個軸各成45°角,屈光度為0。若能熟練掌握其方法,更能增加驗光的準確性。
關鍵詞:交叉圓柱鏡 散光
一、交叉圓柱鏡的結構
交叉圓柱鏡是由一對屈光度數相等、符號相反、柱鏡軸向互相垂直的兩個平柱鏡磨合在一起組成的。交叉圓柱鏡的手柄或轉輪離開正負軸的角度相等,都是45°。交叉圓柱鏡上的主子午線用紅點和白點來表示:紅點表示負柱鏡軸位置,白點表示正柱鏡軸位置。交叉圓柱鏡的度數有±0.25D、±0.50D、±0.75D、±1.00D。檢查散光常用交叉圓柱鏡的度數是±0.25D。
二、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的方法和原理
1.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軸向的方法
插入交叉圓柱鏡,使手柄與試驗柱鏡的軸重合。翻轉交叉圓柱鏡,請被檢者比較兩面的清晰度。如果兩面同樣清楚,重復確認后,提示試驗柱鏡的軸是在正確的位置上。如果兩面的清晰度不一樣,說明試驗柱鏡的軸向不正確,向清楚面時,負柱鏡軸(紅點)的方向轉過一個角度。重新把手柄調至與試驗柱鏡重合,繼續翻轉兩面,直到兩面同樣清楚為止。
2.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軸向的原理
交叉圓柱鏡翻轉前后,被檢者看到視標清晰程度不同,說明翻轉前后被檢眼殘余屈光不正度的大小不同。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軸向前,被檢眼已經存在殘余散光,插入交叉圓柱鏡后,根據矢量相加的原理會形成新的殘余散光。比較翻轉前后殘余散光的大小,就可以說明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軸向的原理。
3.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度數的方法
插入交叉圓柱鏡,使其任意一個軸向(紅點或白點)與試驗柱鏡的軸重合。翻轉交叉圓柱鏡,讓被檢者比較兩面的清晰度。如果兩面同樣清楚,重復確認后,提示試驗柱鏡的度數是正確的。如果兩面清晰度不一樣,說明試驗柱鏡的度數不對,如果紅點與試驗柱鏡軸重合時清楚,說明負柱鏡的度數不夠(欠矯),可增加-0.50DC,同時增加+0.25D S(為保持最小彌散圓始終在視網膜上)。如果白點與試驗柱鏡軸重合時清楚,說明負柱鏡的度數過矯,可減少-0.50D C,為保持最小彌散圓始終在視網膜上,同時增加-0.25D S。重復翻轉,直到兩面同樣清楚終止。
4.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度數的原理
經過前面的檢查,可以確定散光的軸向,但有可能存在殘余散光,同時最小彌散圓應在視網膜上,需要進一步確定散光的度數。為了解釋方便,假設被檢眼此時殘余散光是+0.25DS/-0.50DC×180。它會在視網膜前形成水平焦線,在視網膜后形成垂直焦線,并且最小彌散圓在視網膜上,加入±0.25D交叉圓柱鏡,翻轉前交叉圓柱鏡的屈光度是-0.25DC×180/+0.25DS×90。在水平子線,未加入交叉圓柱鏡前,被檢眼是+0.25D遠視。交叉圓柱鏡水平方向的屈光度是+0.25D,加入交叉圓柱鏡后矯正被檢眼水平子午線的屈光不正。在垂直子午線,被檢眼是-0.25D近視,交叉圓柱鏡垂直方向的屈光度是-0.25D。因此,加入交叉圓柱鏡的效果是矯正被檢眼的殘余散光,并在被檢眼視網膜上形成焦點。翻轉后,交叉圓柱鏡的屈光度是+0.25D C×180/-0.25D S×90。加入交叉圓柱鏡后,在水平子午線,使被檢眼的殘余屈光不正度變為遠視+0.50D;在垂直子午線,使殘余屈光不正度變為近視-0.50D。加入交叉圓柱鏡的效果是使兩條焦線之間的間隙增加,最小彌散圓變大從視網膜成像理論解釋交叉圓柱鏡檢查散光度數的原理。檢查前,最小彌散圓在視網膜上,兩條焦線分別在視網膜的兩側。加入交叉圓柱鏡的作用在于:翻轉一面時,同時移近兩條焦線的距離,最小彌散圓變小;在另一面時,同時移遠兩條焦線的距離,最小彌散圓變大。當最小彌散圓變小時,視標比較清楚時,表明此時交叉圓柱鏡的鏡度更接近于被檢眼的殘余散光。例如,如果交叉圓柱鏡的負軸(紅點)與試驗柱鏡軸重合時清楚,說明試驗柱鏡的負柱鏡度數不夠(欠矯),需要增加-0.50D C,同時增加+0.25D S(為保持最小彌散圓始終在視網膜上)。
三、結論
交叉圓柱鏡是鏡片箱內常備之品,一經掌握,操作簡單、方便、靈敏,是正確校正散光軸向及調整柱鏡度數的重要方法。我們的使用體會是:第一良好的配合很重要。第二校正散光度前應先確定軸位,因為不正確的軸位可以影響散光的度數,但不正確的散光度對軸位的確定影響不大。第三校正軸向時可選用±0.50D交叉柱鏡,翻轉鏡片后覺一面清楚時將散光鏡片的軸向向交叉柱鏡相同符號的方向移動5度,第一次也可移動10度或5度,重合做反復測定,如此患者兩面的對比感更強,更易配合。第四校正度數時,所變球鏡等于交叉柱鏡的量,柱鏡則為交叉柱鏡量的2倍。在校正完后最好能逐漸加減球鏡的量或行紅綠平衡。第五檢查前需將方法和目的告知患者,置鏡后患者通常訴更模糊,囑其比較視標的清晰度而不是比較能見視標的多少,盡量爭取最短的檢查時間,避免出現調節疲勞。此法也屬主覺驗光,與受檢者的感知、理解、判斷能力有關,應根據患者的認知能力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