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杰
摘要:近年來,以調解書這種作為執行根據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數目越來越多,究其原因,尤其以法院方面的原因為主。樹立正確的調解觀、理性對待調解率,建立調解與執行相銜接的工作機制等,是從理念和技術上減弱此種趨勢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調解 執行 考核機制 違約條款
近年來,民商事調解案件大量進入執行程序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引起了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在民事訴訟實務中,有相當數量、經法院調解結案的民事案件進入執行程序。越來越多的調解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凸顯了當下調解書執行的問題。這一現象不但使執行難的問題雪上加霜,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顛覆著調解的制度價值。
一、調解案件進入執行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調解觀,正確評估調解在糾紛解決方式中的位置
我國法院實行“調解優先”、“著重調解”的司法政策,因為調解“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實現案結事了,有利于修復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實現和諧”。但是調解案件大量進入執行的現狀表明調解的這種相對優勢并未完全發揮,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使調解工作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如前所述,調解案件大量進入執行程序,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調解書瑕疵、訴執程序銜接不當等、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當事人的原因、法官方面的原因。在主觀方面,法院在調解工作中的機制和理念偏差尤其重要。
民事訴訟制度為當事人而設,應當確保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當利益沖突時,應當首先確保當事人利益的實現。在調解考核問題上,就存在著法院利益、法官利益與當事人利益的沖突——法院和法官希望有一個相當高的調解率,以彰顯本院在貫徹“調解優先”司法政策上取得的業績;而當事人,尤其是自認請求有合法根據的原告一方則更希望法院用判決確認并保護自己的權利,使義務人履行義務并付出應有的代價。在這種情形下,法院和法官一方等應當嚴格遵循自愿原則,不應為可以提高調解率而一味要求當事人接受調解。調解作為司法社會治理功能發揮的一環,應該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不應表現出過度強勢的作為而淪為對政治形勢的簡單回應。
2.建立監督評價機制評價調解案件的質量
可增設調解的自動履行率,評估和考核法院和法官調解的工作。調解率是指法院在所受理的案件中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比率,它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定時期內法院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院和法官對調解工作的重視程度。因此,很多法院在進行審判管理時將調解率作為考核法官工作業績的一項重要指標,作為社會管理機制一環的司法也非常重視這項指標,法院也在盡力提升本院審理民事案件的調解率。但是該指標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能同時反映調解工作的質量。司法實務中,法院對法官們調解的考核僅限于調解率的高低,這種簡單化的考核機制最直接地導致了法官在調解時只注重盡量促成合意,以提高自己的調解結案率——至于被告是否有誠意、有能力履行調解協議,調解協議是否真的能夠得到履行則不被看作是調解中的重要問題。改革單一的考核標準,可在調解工作考核中加入調解結案的自動履行率、申請執行率作為考核根據,促使訴訟法官在調解階段就對調解的質量進行把關。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制定《關于加強立案、審判與執行工作配合的意見》,該意見第17條即明確規定“…同時要在注重提高案件調解率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調解案件的當場履行率,盡量減少進入強制執行程序的案件數量?!被窗仓性和瞥霆剳痛胧?,將民事調解案件申請執行率納入辦案競賽考核,將履行方案作為專門條款規定在調解協議之中、并規定具體的制裁性條款。徐州中院增設“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率”、“民事調解案件申請執行率”、“民事調解案件申訴率”、“民事調解書瑕疵率”等指標,有針對性地考評民事調解工作的質量。
3.強化調解書的制約作用
規范文書制作,消除規范性瑕疵。盡量減少調解書表述上的歧義、模糊,以便于執行。
法院在訴訟調解中積極進行保全釋明。財產保全是保障法律文書內容實現的最有效方式,如果權利人在訴前或訴中進行了充分的財產保全,則無論案件是以判決方式還是調解方式結案,權利人權利之實現都有了堅實的基礎。在保全成功的案件中,如果被告確實應當向原告履行義務或承擔責任,被告一般愿意接受法院的調解,調解協議也容易當庭履行,一些法院在實踐中也以之為調解書自動履行的保證方法。但是財產保全的啟動,依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主要依當事人申請,且多需提供擔保,申請錯誤時還有損害賠償的風險,所以當法院認為有必要實施保全時,應當就此向原告進行充分釋明。必要時,可以向當事人釋明在調解書中增加違約懲罰性條款,對當事人不履行、遲延履行、瑕疵履行調解書確定之內容的進行定向規制,提高當事人違約的成本,促使其自覺履行。對債務人要求調解的案件,審判人員應當提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對于調解協議的履行提供擔保或者在調解協議中增加限制條款,以保證調解書能夠得到實際履行。
二、結束語
當下的訴訟結構有明顯的從偏重判決指向到偏重調解指向,但最終需要的還是體現真實意思的調解。司法不是純粹的有償或無償服務。認可當事人擁有自我決定、自我評估、自我負責的主體地位,是司法對其應有的尊重。同理,調解只有真正建立在當事人自我達則的基礎之上,才能成為健全的糾紛解決機制,而這樣的調解才是應當提倡的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