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摘 要:文章針對太原鐵路局即將開通的西南環線及西南環線開通后制約榆次樞紐通過能力入手,通過能力分析及現場調研,提出改造榆次二場北咽喉岔區,從而實現提高場間通過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短平快;改造;提升;通過能力
中圖分類號:U2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5-0126-02
1 榆次站概況
榆次站是太原鐵路局管轄的一等編組站,是石太(太原-石家莊)、南同蒲(太原-華山)、太焦(太原-焦作)、太中銀(太原-中衛-銀川) 4 條鐵路干線交匯點,站場布置為二級四場。榆次站編組場管轄4個車場(Ⅰ場、Ⅱ場、Ⅲ場、Ⅳ場);榆次二場為上行出發場,兼顧部分無調中轉列車的到達作業,共有線路 9 條 ( 其中正線 1條、到發線 8條 ),主要辦理石太上行列車到發、太中銀上行列車的到達、南同蒲及太焦下行有調中轉列車的出發作業;榆次站二場改造前(未增設18號道岔)局部示意圖,如圖1所示。
2 存在的問題
太原西南環線開通在即,而榆次二場目前接車能力已經趨于飽和,通過能力已達91.9%,經過測算理論可增加貨車數(列)為5.5列。
西南環線開通后,去往南同蒲、石太列車經由貨聯右線進入榆次二場,如列車由榆次二場I道通過,目前要經過側向經過的232/234#道岔為12號道岔,12號道岔側向限速為45 km/h,極大的影響通過能力。
3 現場調研
經現場調研,榆次二場218#道岔距石太上行線SL2接車進路信號機間距離僅有29 m,距貨聯右線SZ進站信號機距離僅有28 m,與工務部門共同確認,如要插入18號渡線道岔,最小距離需有90 m,在不移設SL2接車進路信號機和SZ進站信號機的情況下,站場現狀不滿足道岔插入要求。
榆次二場SL2接車進路信號機距石太上行線ST進站信號機間距離有1 340 m,如要在218#道岔與SL2信號機間插入18號渡線道岔,需將SL2接車進路信號機和SZ進站信號機同步外移,以滿足在石太上行正線與貨聯右線間插入18號渡線道岔的要求。
4 短平快改造方案
將榆次二場SL2接車進路信號機向外移設,同步移設SZ進站信號機,在SL2接車進路信號機與218#道岔間及SZ進站信號機與220#道岔間增設一組18號渡線道岔,保留232/234#道岔。榆次二場改造后(增設18號道岔)的局部示意圖,如圖2所示。
5 改造后的效果
按上述方案改造后,榆次二場Ⅰ道接太中銀方向去往石太方向的直通貨物列車將由目前限速45 km/h提高到80 km/h。
由榆次二Ⅱ場聯4線可直接開放進入榆次二場Ⅰ道調車信號;如遇榆次二場2-9道滿線,可滿足救援列車、特殊情況調車作業進入榆次Ⅱ場Ⅰ道的需要。
榆次二場Ⅰ道接太中銀方向直通列車時與峰尾經聯4線進二場作業平行進路,解決了現有作業中存在交叉干擾的困難,將一定程度上提高峰尾編組效率。
6 結 語
對太原鐵路局即將開通的西南環線及西南環線開通后制約榆次樞紐通過能力入手,通過能力分析及現場調研,提出改造榆次二場北咽喉岔區,從而實現提高場間通過能力的目的。
總之,通過對榆次二場北咽喉短平快改造,不僅投資小、見效快,而且能短期內滿足西南環線開通后的能力限制。
隨著榆次站運輸組織模式及車流的不斷變換,場間能力問題將不斷凸顯,今后還須根據運輸結構、設備設施變化,不斷摸索、創新運輸組織模式,不斷進行設備設施改造,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運輸組織需求。
參考文獻:
[1] 趙海寬,王濤,宋鍇.實施“短平快”項目提高鐵路點線能力協調水平的
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4,(12).
[2] 何熠峰.飛來峽水利樞紐船閘通過能力分析[J].珠江水運,2006,(S1).
[3] 蔡崢.集裝箱碼頭的通過能力、堆場通過能力、出入口車道數計算公式探 討[J].水運工程,1998,(11).
[4] 彭傳圣.計算機模擬在散貨碼頭改擴建工程中的應用[J].水運工程,2006,
(4).
[5] 陳厚忠,郭國平.內河并列橋梁橋區水域船舶領域模型與通過能力研究
[J].船海工程,2008,(5).
[6] 朱俊,張瑋.基于跟馳理論的內河航道通過能力計算模型[J].交通運輸工 程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