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翾
雖然說每到月末都是財務人員們忙著歸集數據、編制報表和納稅申報的日子,但對于我國銀行從業的廣大會計人員而言,剛剛過去的5月,肯定能列入近年來最忙碌的工作月之一。
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文),明確從2016年5月1日起,將房地產業、建筑業、金融服務業、生活服務業等行業納入“營改增”體系,并明確了適用上述4大行業的相關增值稅稅率和具體政策。該政策的出臺,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金融服務業全面征收增值稅的國家。這個5月,各家銀行要進行銀行業營改增后第一次增值稅納稅申報。
增值稅是以商品生產流通和提供勞務所產生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一種流轉稅。簡單地說,就是對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創造的新增價值進行征稅的一種稅收。對比營業稅,增值稅更利于貫徹公平稅負原則,避免重復征稅,而且由于上下游企業在稅收征管上可以相互制約,能有效地防止偷稅、漏稅行為,降低稅收成本。
對銀行業征收增值稅,最大難題也正在此:嚴格按照增值稅定義,銀行業到底創造的是哪種新增價值?又如何計量這種新增價值?
銀行業營改增的征稅框架
根據國稅總局統計,2012年金融保險業營業稅2861.10億元。銀行業增值稅稅率為6%,此前營業稅下的稅率是5%。由于增值稅是價外稅,營業稅是價內稅,將兩者換算為同一標準之后,如果不考慮抵扣,實際上銀行業銷項端增加的稅率是0.66%。
根據財稅[2016]36號文,我國對銀行業的征稅范圍基本延續了營業稅的征稅框架,但具體內容上有所增加。
銀行業作為服務行業,主要依靠三大類服務取得收益,即貸款服務、直接收費金融服務和金融商品轉讓業務。
財稅[2016]36號文中擴大了貸款服務范圍。除傳統貸款業務外,還規定債券利息收入、非抵質押類買入返售金融商品利息收入、罰息等,需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對于逾期貸款,結息日起90天內的應收未收利息,須繳納增值稅,即使貸款核銷,已繳納的增值稅額不可退回。逾期90天以上利息可不征收。納稅人接受貸款服務向貸款方支付的利息,以及與該筆貸款直接相關的投融資顧問費、手續費、咨詢費等費用,其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直接收費金融服務是指為貨幣資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業務提供相關服務并且收取費用的業務活動。包括提供貨幣兌換、賬戶管理、電子銀行、信用卡、資金結算、金融支付等服務。此規定與營業稅征稅范圍內的“金融經紀業務”基本一致。金融商品轉讓是指轉讓外匯、有價證券、非貨物期貨和其他金融商品所有權(基金、信托、理財產品等各類資產管理產品和各種金融衍生品)轉讓的業務活動。
相對增值稅的銷項納稅范圍而言,銀行業可進行抵扣的部分較少。銀行業的主要資金成本,來源于存款業務需支付的利息,而這部分利息支出,是無法進行抵扣的。此外,銀行機構從其他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服務,也同樣不能抵扣。
與營業稅相比,財稅[2016]36號文明確了金融同業往來的限定范圍,限定于以下4種:人民銀行與銀行間的資金往來;同一銀行系統內部所發生的聯行往來;在人民銀行的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進行的場內“短期(一年以下含一年)無擔保”交易;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轉貼現業務。這個范圍比原來營業稅免交范圍大大縮小,將與境外機構的資金拆借、場外金融機構間拆借、非抵質押類買入返售等業務排除在免稅范圍之外。
銀行業營改增準備工作
從3月24日財稅[2016]36號文公布到5月1日營改增全面推開,留給金融企業準備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里,銀行業稅務、財務、產品、法律、客戶關系、信息科技等各部門通力合作,力保5月1日能按規定開具合格的增值稅發票。但由于銀行業信息化程度很高,對大型商業銀行而言,所有的業務系統、所有相關產品均需進行營改增改造,至少完成價稅分離(即將營業稅體系的價內稅修改為增值稅體系的價外稅,區分銀行報價和增值稅金額)和納稅客戶信息傳遞(即采集并向發票管理系統傳遞客戶的各種報稅信息,包括公司名稱、地址、電話、納稅人識別號、開戶行及賬戶等),這是一項工作量極大、成本很高的改造工程,很難一蹴而就。
目前,銀行業亟需進行全行業產品梳理,確認各產品的納稅范圍和納稅時點,制定相應的會計核算方案,甚至修訂相關會計科目。對所有可以免稅的產品,必須按財稅[2016]36號文的規定單獨核算,并向有關部門進行免稅申報。
由于增值稅發票沖正要求更為嚴格,銀行業必須設計一套嚴密的業務沖正調整流程。例如由于信息錯誤或操作失誤,導致某筆業務在開具增值稅發票后需要沖正,必須首先將已開具的增值稅發票追回,通過發票管理系統先將發票進行沖正,發票沖正成功后才能在銀行業務系統中將原來發起的業務進行沖正。一旦發票沖正不成功,已開具發票的業務也無法進行沖正處理。
營改增后,所有增值稅發票必須進行價稅分離,銀行與客戶之間簽訂的各項產品協議也必須標明增值稅金額和相關增值稅發票的權責關系。這就意味著銀行必須重新審議、修訂所有產品協議,將增值稅相關條款納入合同內容,并將合同金額拆分為銀行報價和增值稅金額兩部分。
以上這些準備工作涉及面很廣,時間要求很急,短期內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銀行業經營成本。
如何實現“全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銀行業營改增的長期影響,不僅體現在整體稅負的變化,還將體現在風險管理、產品組合、業務流程、定價水平等方方面面。為實現“全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目標,銀行業必須對各項產品進行逐一分析,在考慮自身收益的同時還要兼顧社會責任,適時進行調整和轉變。
財稅[2016]36號文規定利息支出不允許作為進項抵扣,在銀行業主要收入征稅方式與營業稅時代相似的設計下,短期內是有可能加重而非減輕銀行業稅負的。但銀行業不能因為銷項端增加了0.66%稅率,就直接將稅負轉嫁到下游企業身上。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要求:金融行業營改增尤其要力戒稅負增加轉嫁實體經濟。
因此,銀行業當務之急是對各項產品進行逐一分析,對免稅和能獲得進項抵扣的產品在規模、費用、人力等資源上予以傾斜,鼓勵免稅和能取得進項抵扣的產品的發展,盡量降低成本。銀行產品定價要更多地考慮到增值稅帶來的變化,適時調整產品發展戰略,必要時甚至取消部分由于營改增后無法帶來收益的產品。例如,銀行可大力發展已納入免稅范圍的金融同業業務或抵質押式買入返售金融商品等業務,金融集團可考慮全資發起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適用3%增值稅簡易計稅方式的子公司,也可將部分服務外包以獲取進項抵扣。
我國是第一個對金融服務業全面征收增值稅的國家,財稅[2016]36號文在執行過程中也肯定會暴露出一些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因此,銀行業需要加強與財稅部門的溝通,及時完善增值稅制度:
例如,各地稅務部門還未明確申報免稅產品的具體流程,地方政策細則不一致,是否以總行統一申報即可還是需要各分行單獨向地方稅務申報免稅產品;
貼現等產品預收利息全額增稅又缺乏利息支出相應的抵扣,貼現時負擔全額稅收,無形中推高了貼現業務成本并且導致轉貼現市場迅速萎縮;
代付代繳業務出具發票的納稅主體沒有統一規定,不知應以銀行作為納稅主體還是以客戶作為納稅主體,等等。
此外,近年來銀行業產品創新層出不窮,而增值稅政策制定不可能針對某一特殊產品給予詳細的征稅說明。例如財稅[2016]36號文規定,同一銀行系統內部不同行、處之間所發生的資金賬務往來業務免交增值稅,但系統內貸款、票據、金融商品間轉讓是否也應按不重復納稅的原則免交增值稅?此外,海外子行與國內總行之間的業務往來,是作為聯行業務免交增值稅還是作為境外同業交易繳納增值稅?
銀行與財稅部門間有效的協調溝通,才是真正能夠降低全行業稅負水平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