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體外創新,是每一個企業都需要面對的難題。換個角度看,這很像一個比武招親的擂臺。盡管所有人都想拔得頭籌,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最終只有一人能成功。這個比武臺上可謂是九死一生,但“生”就意味著巨大的財富。在體外創新的比武中,想清楚比武臺上的昏招,看看那些常見的陷阱,企業的體外創新之路興許能走得更遠。
以下,就是幾種常見的體外創新敗局。
公司內部阻力重重
公司主營業務的日趨成熟,必然會使公司的主要資源配置在主營業務上,體外創新如果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談何容易。克雷頓·克里斯滕森在他著名的《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詳細分析了成功的企業,是如何在創新的道路上固步自封,難以成功。簡單地講,就是因為大公司已經建立起一個十分成熟的商業模式。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經與這個商業模式緊密捆綁在一起。任何內部的創新,即便是不會對商業模式產生挑戰的創新,都會因為缺乏內在吸引力,而在公司內部遭遇冷遇或阻力。
百度公司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憑借著在搜索市場的絕對領先地位,百度公司從搜索業務中獲取利潤,既輕松又豐厚,公司的核心資源必然緊緊圍繞著搜索業務進行配置。對于諸如百度有啊、百度Hi、百度外賣這些新產品,無論公司對外宣傳時表現出多么大的信心,都不可能真正獲得核心資源的支撐。這些產品本身并不存在致命的問題,然而創新者自己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這個困局在全球的大公司里,依然此起彼伏地上演著。歸根到底,這是一個決心的問題,今天許多傳統企業面臨的轉型挑戰也是如此。至今也只有海爾、華為等少數幾家企業能痛下決心,向死而生。而大多數仍在希冀可以微痛甚至無痛轉型的企業,都將陷入自我的困局。
巨頭創新搶占市場
微軟公司用它不同維度的產品形成規模效應,產品單一的企業如果不加緊體外創新的步伐,勢必在打組合拳的巨頭面前,無處逢生。有一個好的創新想法總是會讓人興奮上好半天。但從創新想法到產品,再到成功的產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新的味道會帶來快速的企業成長,但同時也會引來強大的競爭者。
這就是網景公司(Netscape)所經歷的一幕。1994年,吉姆·克拉克和馬克·安德森發布了網景瀏覽器,讓不熟悉技術的普通人也可以使用互聯網。很快,這項創新就讓網景公司獲得了超過80%的瀏覽器市場。1995年8月網景公司上市,當日的股票飆升便為公司創造近30億美元的市值。如此輝煌的公司及創新產品,卻很快由于微軟公司的加入而陷入困境。
坐擁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套件的微軟公司,在意識到瀏覽器對于互聯網的重要性之后,宣布將自己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與Windows操作系統捆綁,并免費提供給用戶,這致命地打擊了幾乎全部依賴于瀏覽器銷售的網景公司。盡管網景公司進行了從法律訴訟到設計新商業模式的各種努力,但已無能為力。1998年底,網景公司被美國在線(AOL)收購,網景瀏覽器也在10年后正式畫上句號。
所以,創新的風險無處不在。在中國市場,巨頭的攻擊性更強。曾經在創投圈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叫“如果……也做,你怎么辦?”當然,這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但這的確是大多數創業團隊的現實挑戰。雖然巨人歌利亞也會被年輕的大衛輕松打敗,但前提是要成為大衛,這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或許比成為歌利亞更難。
創新產品生不逢時
即便公司下定決心體外創新,也不一定能產生預想的結果。如若天時不足,則是逆勢而為。聯想公司在2005年收購IBM全球PC業務之后,圍繞ThinkPad品牌開展了許多創新嘗試。我參與了其中一個筆記本電腦的創新項目,新產品實現了傳統筆記本形態、平板形態、書寫形態以及播放形態的合一。但是這個創新項目始終停留在原型階段,未能上市。
不是因為這個創新的方向不對,而是因為時機不對。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ThinkPad的大客戶都在縮減開支,減少甚至推遲了筆記本電腦的采購。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下,突破性的創新產品不可能獲得足夠的市場。公司清楚這一點,我們也清楚這一點,因此決定停止該項目。
2012年超極本的概念開始流行,聯想公司新推出了Yoga變形本,獲得市場的巨大成功。Yoga筆記本的核心概念,與當初那個為ThinkPad品牌所做的創新項目幾無二致。唯一的不同就是市場變了,經濟大環境轉好,產品定位從企業市場轉向消費市場,同時有了超極本概念的鋪墊,用戶對于新形態電腦的心理接受度提升。
很多企業其實都存在類似的故事。蘋果公司在199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掌上電腦牛頓PDA,具有觸控屏和手寫輸入。這個描述是不是很熟悉?沒錯,牛頓PDA加上通信模塊就是今天的智能手機。但蘋果公司這款超前的產品在互聯網尚不普及的當時,難以打動消費者。在苦苦支撐4年之后,牛頓PDA退出了市場。
這些年,我在很多公司看到不少非常有趣的創新概念,但最終能夠轉化為成功產品的寥寥無幾。其中一些被束之高閣等待機會的到來,另一些則在推向市場后黯淡收場。
畫蛇添足折騰創新
體外創新看似美好,但如若主營業務良好,且可持續,瞎折騰式的體外創新反過來危及舊有主營業務,得不償失。創新的本質是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但是也有一類創新,是為了創新而創新,這是一種危險的創新。
1985年,可口可樂公司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創新,推出“新可口可樂”。這個創新險些要了可口可樂的命。“新可口可樂”上市之后,成千上萬人被激怒,到處都是對新配方的不滿之聲。于是,可口可樂公司將原來的產品以“經典可口可樂”的形式回歸市場,并逐漸替代失敗的“新可口可樂”。最終,可口可樂公司又回到了“可口可樂”時代。一切重新歸于平靜。
再舉個蘋果公司的例子。蘋果公司在發布iPhone 6S的時候推出了一項創新:3D Touch。盡管獲得媒體的一致叫好,但身邊的果粉們其實并不用這個功能。當然,蘋果公司不會不清楚這個創新產品價值很弱,但在缺乏亮點的產品上,增加一個可以冠以“創新”兩個字的功能,對于產品宣傳的意義則是重大的。假使你不能像蘋果公司這樣把目標想得非常清楚,那么為創新而創新只能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還削弱團隊士氣。
缺乏用戶需求的創新,注定是要失敗的。當企業把創新當作救命稻草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為創新而創新的舉措。一旦陷入這個泥潭,無意義的創新只能是企業倒下的加速器。
經常會有人提到“基因論”,認為一家公司在新產品上的屢屢失敗,是因為不具備某些基因所致。這種論調,帶著太多的宿命論色彩,是對創新失敗根源的淡化和脫責。
體外創新,本就應該是每一家企業都必須具有的基因。創新的失敗,其實都能夠從上面四種原因中找到根源。在體外創新的路上,不僅要戰勝沿途的對手,更要不斷地突破自我,想想就知道不易。所以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沒弄清楚基本的道路就開始瞎跑,別總抱怨著:“別人能成功,我為什么不能”,要知道,體外創新的結果很大概率就是:你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