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
近日,以香港蘇富比和保利香港領銜的首輪春拍落下帷幕。從成交業績來看,幾乎可以用“火爆”來形容,5件過億拍品中4件突破2億港元,多項拍賣紀錄被刷新。即將開拍的市場更加值得期待,估價2.1億港元的莫奈《睡蓮池塘》亮相香港佳士得,北京保利推出的傅抱石《云中君與大司命》估價2億元,中國嘉德推出的曾鞏《局事帖》曾于2009年拍出1.08億元,時隔七年如果成交肯定又是天價。那么,重量級拍品密集上拍釋放出怎樣的市場信號?讓我們先看看歐洲古董與藝術博覽會(TEFAF)前不久發布的《TEFAF2016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所披露的數據:
首先,2015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面臨轉折,成交總額下滑7%,由682億美元跌至638億美元;藝術品的成交數量下跌2%,至3810萬件。對比其上一年的統計數據,2014年全年的總成交額是同比增長7%,而藝術品的成交數量則增長6%。
其次,中國藝術市場打回原形,總成交額大幅減少至118億美元,跌幅高達23%,全球市場份額占19%,落后于美國(43%)、英國(21%)。同樣是這個年度報告發布的占比,2009年(“億元時代”開始)超過英國,2011年中國奪得第一,2012年中國市場行情調整,成為老二,到2015年退回了排名第三。
2016年會有轉機嗎?圈內外的大多數人恐怕并不看好,因為經濟金融形勢尚未明朗,而在這樣的市道里,精品路線仍然是拍賣公司的最佳選擇。
香港市場 有多瘋狂
“成績斐然”,這是蘇富比亞洲區主席黃林詩韻對今年春拍的評價。張大千《桃源圖》最終以2.7億港元由上海龍美術館競得,打破藝術家最高拍賣成交紀錄。10.1克拉藍鉆“迪比爾斯千禧瑰寶4”以2.48億港元成交,明永樂青花花卉錦紋如意耳扁壺拍出1.105億港元,明永樂青花纏枝牡丹紋凈水瓶以9932萬港元成交,清康熙御寶“敬天勤民”檀香木異獸鈕方璽以9260萬港元拍出。一個個天價拍品的出現,驗證著香港市場的買氣十足。
與此同時,蘇富比市場的成功更源于精品和生貨的集中上拍,拍品質量和專場設置的用心經營讓藏家出價更為闊氣大膽。比如,“賞心菁華——琵金頓珍藏重要中國工藝精品”專場總估價2.25億港元,最終斬獲白手套,超過5億港元成交。
客觀而言,拍賣時間與蘇富比撞車,保利香港要承受更大的考驗。但是,市場表現依舊可圈可點,除了成交額的顯著增長,吳冠中《周莊》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中國現當代油畫的世界拍賣紀錄。崔如琢《飛雪伴春》3.068億港元拍出,刷新在世中國水墨畫家成交紀錄。“帝王玉”緬甸天然翡翠配鉆石掛墜也以4649萬港元創下翡翠掛墜品類拍賣成交紀錄。“完美”,保利香港董事、總裁趙旭這樣形容此次拍賣。在他看來,在市場調整的形勢下,保利香港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很難得的,這離不開重量級拍品的征集以及超級買家的支持,反映出保利香港已經躋身于香港市場第一梯隊,同時,藏家對于保利香港的品牌認可度也有大幅提升。
內地市場 份額爭奪戰已經打響
市場調整,也是市場份額重新洗牌的過程。一些大中型拍賣行不斷攻城略地,行業集聚效應加劇。比如,北京保利推出的《云中君與大司命》是傅抱石藝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件作品,2億元的估價更加讓人期待它的市場表現。曾鞏《局事帖》曾于2009年在北京保利夜場拍出1.08億元引發轟動,時隔七年重現中國嘉德,一旦成交必然刷新原有的拍賣紀錄。北京匡時6月初也將迎來十周年大拍,不管是專場設置還是作品征集,從數量到質量,都會有大幅提升。拍賣行之間的競爭不再只是征集、成交能力的對比,更是品牌美譽度等軟實力的抗衡。
從蘇富比、佳士得的布局來看,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還在持續提高。中國藏家視野的不斷拓寬以及海外豪擲競拍西方經典藝術品的熱情。近年來,兩大巨頭為適應中國藏家口味費盡心思,比如佳士得專門為中國當代藝術推出的“+86 First Open”專場。莫奈《睡蓮池塘》等西方藝術大師作品的集中上拍也是迎合中國藏家的嘗試。兩大拍賣巨頭成熟的市場模式和品牌信用積淀,也給調整中的內地拍賣行造成持續壓力和挑戰,如果未來文物拍賣的限制取消,這種壓力還將加劇。
競爭加劇 引發“馬太效應”
香港與內地市場的表現可謂“冰火兩重天”,除了大的經濟環境不同,原因更是多方面的。首先,從政策環境到交易環境,內地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其次,內地藏家群體更傾向于投資,而非收藏。
目前股市、樓市的投資屬性衰減,藝術品市場能否迎來一輪新的行情?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表示,“從拍賣市場規律來講,大概5-6年一個調整周期,從2015年的秋拍情況可以看出,目前整個拍賣市場的形勢正在向著逐步回暖的方向走。目前也是一個投資藝術品的好時機”。重量級拍品的集中上拍可能將引發市場的白熱化爭奪。天價拍品的稀缺性決定了它不會是拉升拍賣業績的主體,但對于市場信心的提振大有效果,更能增加拍賣行的美譽度。
值得注意的是,拍賣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加劇,好的拍品資源和藏家資源會越來越聚集在少數大型拍賣行手中。從市場成交額來看,一年成交額過億元的拍賣行屈指可數,但這個數字只是大拍賣行一個專場甚至一件拍品的成交額。同樣的拍品,在一些小的拍賣行可能拍不出高價甚至流標。拍賣行業的分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可能只有少數幾家,但會控制市場中絕大部分的優質資源。在市場調整的態勢下,這種趨勢的進程還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