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子丹



摘 要:了解初中生心里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采用王極盛編制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對初中七八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與常模相比較好,不存在性別和年級效應,與心理素質有顯著相關。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階段,其可塑性較大,任何不利的因素都可能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學上稱之為“危險期”。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有10%~30%的中學生存在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某些研究中這一比例可能更高。而隨著各級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的功能表現。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9月)要求“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林崇德教授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不要過多地強調學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們一直強調“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徑是培養其健全的心理素質”。科學探討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對于從根本上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以我縣某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應用《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量表》,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以期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針對性的資料。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抽取某縣某中學七、八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746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漏選等無效問卷26份,最終有效問卷720份,回收率96.5%。其中七年級313人,男生173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齡14.06歲。八年級學生407人,男生228人,女生179人,平均年齡15.26歲。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由王極盛編制,由10個分量表組成,分別是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共有6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1、2、3、4、5分別表示“從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一次評定約需15分鐘。量表總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問題越嚴重。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在0.7652~0.8726之間,內容效度比較理想。
3.方法
采用描述統計、相關分析的方法,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4.結果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別特點
首先對男女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標準差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及各維度中,適應不良分量表得分性別差異顯著(p<0.05),且男生適應不良分數高于女生。心理健康總均分和其他各維度性別差異不顯著,但強迫、偏執、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情緒不穩定和心理不平衡量表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其他反之。這和1997年王極盛教授建立的常模有很大的差異。常模中男女生除了適應性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外,其他各維度均有顯著性別差異,而且常模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男生。與常模相比,除強迫因子外,其余各維度及總均分都低于常模。在各題得分中,較高的是強迫、壓力和情緒不穩定。
(2)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特點
對七、八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標準差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2。
七八年級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常模存在年級主效應,但只有初一和高二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與常模相比,七八年級總均分均小于常模。但七年級強迫、偏執、人際敏感三個維度的得分高于常模,八年級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常模。
(3)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關系
在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同時,對學生的心理素質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總均分之間的相關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狀況有密切的聯系。
為了進一步了解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狀態的預測作用,分別以心理健康總均分為因變量,以心理素質各維度作為自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以心理健康總均分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中,有人際溝通、適應能力、責任感和樂觀進入了回歸方程,共同解釋了心理健康變異量的4.3%。綜合以上結果可以看出,人際溝通能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變量。但因為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較多且復雜,如環境因素等,心理素質只解釋了其中一部分原因。
三、討論
1.心理健康的性別年級差異
從縱向比較,即與總體常模比較,該校七八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但從橫向比較,即與同年級的常模比較,該校學生在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其心理健康各因子發展不均衡,存在著薄弱環節。
在性別差異上,數據顯示學生心理健康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青少年男女的心理健康各方面各有特點,但總體情況而言,沒有太大區別。唯獨在適應不良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女生的心理發展早于男生,相對于男生而言更成熟,因此在適應能力上也優于男生。在年級差異上也不顯著。
2.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關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有密切聯系。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二者的關系是“本”與“標”的關系,即心理素質是其心理結構的核心層,是心理活動之本,起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結構的狀態層表層或外顯層,是一定心理素質的狀態反映。具體來說,心理素質是人穩定的、內在的心理品質,而心理問題則是受心理素質支配的、消極的、負性的心理狀態。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與心理健康的水平高低有直接關系。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健全的功能狀態和標志之一,在一般情況下,心理素質水平高的人,很少產生心理問題,心理經常處于健康狀態。相反,心理素質水平低的人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心理易處于不健康狀態。健全心理素質的培育是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及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途徑。鄭希付等人也認同此觀點。
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它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應和調節效應。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水平的調節效應則表現為保護效應,即心理素質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能較好地抵御、調節和緩沖學業壓力、考試失敗、父母離異等負性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能較好地主動汲取社會支持等環境中的保護性因素,構建積極的外在保護系統,維護個體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的重要外在表現,但兩者并非必然的對應關系。心理健康狀態好雖然是個體心理素質健全且水平高的重要外在表現,但不等于心理健康狀態好的個體就一定擁有健全且水平高的心理素質。同樣,除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心理素質外,心理健康還受到外在環境以及心理素質與環境交互作用后而采取的具體應對方式等影響,因此個體心理素質健全且水平高也不能完全確保個體當前的心理健康。不過心理素質健全且水平高的個體即使暫時會出現心理健康狀態不良,但更有可能主動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動,較容易克服心理障礙,具有自我康復的能力,從而達到良好的主觀選擇與適應。可見,健全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個體維護心理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
四、對學校心理教育的啟示
從研究結果看,心理健康教育應以預防為主,內容應放在如何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雖然心理健康狀態好于常模,但心理素質各因子間發展不平衡,在工作中,關鍵是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和責任感教育。這幾方面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最大。心理健康教育以團體輔導為主,內容應側重于人際輔導,適應輔導等。如在新學期開始時,對學生進行適應性心理輔導講座,在學期中進行人際關系輔導,如師生關系、朋友關系和親子關系輔導等。
參考文獻:
1.邱蓮.廣東中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特點的調查與分析.教育經緯.2006.9
2.吳麗華.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淺析.心理世界.2004.11
3.張自華.青年心理素質與心理發展.青年研究.1994
4.王極盛.中國中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社會心理科學.1997.4
5.王極盛.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1997.4
(作者單位:浙江寧海縣一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