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剛(庫車縣第二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
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涂剛
(庫車縣第二中學,新疆庫車842000)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要統籌大班教學和個別差異教學的關系,統籌發展智力和掌握知識的關系,統籌發展能力和掌握知識的關系;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能使學生獲得不程度的發展。高中物理課堂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之一,其教學的具體過程影響著我國的新課程改革發展情況,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人的培養。因此,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要緊隨時代潮流,要不斷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完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關鍵字: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學生;教師;有效性研究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和具體國情而產生的,是針對當前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是我國當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學生主動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反對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的意義建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要將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新課程改革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良好的學習環境下不斷發展、不斷成長,成為祖國和社會需要的人。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教師是學生學習意義建構的忠實支持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設計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要圍繞學生開展,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通過設置疑問或情景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在教師設置的疑問中主動思考,在思考中不斷學習和深化理解新知識。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還要重視師生互動和合作的作用,良好的師生互動和合作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師與同學的互動不斷掌握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并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應用具體的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依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來制定教學方案。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密切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科技發展的先進案例來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學生對世界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樹立科學意識,培養學生敢于探索和批判的精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進行物理課堂教學。因此,在物理教學課堂上教師不能單一使用某一種教學方法,而要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整合,使教學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和思考,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高中生的思維較靈活多變,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注意力往往不太集中,思維的跳躍性和離散程度較大。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密切結合高中學生的思維特點來制定教學方案,采用多種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可采用音頻、故事、視頻、圖片等方式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興趣。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課通過提問等方式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維持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
首先,在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將具體的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中遇到的物理現象想結合,讓學生明確造成這一現象的物理原因,維持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求知欲。例如,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可采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或科技成果來進行可到導入,引導學生對引起該現象或科學成果形成原因的求知欲,在導入的基礎上講解具體的物理知識并結合日常生活實際進行聯系,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將生活事例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實效性,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講授小孔成像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同學下去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同學們在實驗中明白投影儀的工作原理,從而深化對小孔成像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的神奇之處。
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后要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對學生進行評價向學生反饋其學習成果和不足之處,引導學生不斷改進并完善其學習。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利用診斷性評價來測驗學生的能力水平,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資料;利用形成性評價來發現教學活動中學生沒有學懂的地方,并對學生不理解之處進行再次講解和鞏固,深化學生理解,完善教學。利用終結性評價來判斷學生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對學生學習進行信息反饋,深化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理解,不斷完善自身學習。將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小組互評相結合,通過多方面的評價來全面認識每位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和教師教學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楊剛.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探究[G].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12).
[2]郁建石.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G]。物理教學.2011(04)
[3]解靜娜.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研究[G].學周刊.2012(03).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