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翔
摘 要:節儉是國家大力提倡的個人道德規范,同時也是社會良好風氣的重要體現。在分封制崩潰、井田制解體、思想文化開放的社會儒家節儉思想得以誕生,先秦儒家極其重視節儉重要意義,孔子、孟子和荀子分別提出一些列關于節儉的觀點,反思儒家節儉思想對促進個人的身心成長,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增強國家的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儒家;節儉;欲望;秩序
一、先秦儒家節儉思想的社會背景
1.分封制崩潰
我國周朝時期在政治制度上施行宗法分封制,周天子居于最高統治地位,天子的傳承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度,即只有君主正妻的長子有資格繼承王位,這一支姬姓為天下的大宗,是姬姓乃至天下的最高家族長。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緣關系組成的等級制度,政權與族權緊密結合,在西周初期有效鞏固了周天子的統治,開辟了周朝的疆域。到了周朝末期分封制逐漸崩潰,各級諸侯,卿大夫權力的大增使得周天子權力受到削弱,卿大夫取代原來諸侯執掌權力,不向周天子服役的現象層出不窮,舊有的社會等級制度不再穩定,也就是所謂的“禮樂崩壞”現象。
2.井田制解體
在春秋晚期,生產力水平得到發展,冶煉工藝的進步使得鐵器能在農田耕作中得到普遍運用,牛耕的推廣也大幅降低單人耕作土地的時間,這都客觀上促進小生產者有能力進行家庭生產,不用依賴集體,個人有能力開墾一定數量的土地作為私地,耕地面積和農業產量得到提高,個體小農經營成為可能,公田逐漸荒廢。地方貴族由于個人私欲的需要也逐漸承認私地的合法性,并采取各種措施鼓勵私田的發展,同時隨著周王權力的下降對其公田的控制力也不斷降低,諸侯之間為爭奪公田展開了各種斗爭,公田歸屬發生變化。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逐漸廢除井田制度,承認私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最終解體。
二、先秦儒家節儉思想的組成部分
1.孔子節儉思想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才能卓絕,在很多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他開創的儒家思想在隨后的幾千年中長期占據社會思想的正統地位,是統治階級大力推崇與宣傳的主流思想,對國人影響極其深遠。孔子追求恢復西周時實行的禮樂制度,然而現實中不能實現進而退而求其次追求仁,這是一套系統的道德倫理規范,孔子認為人們必須抑制心中的不正欲望,遵行一定的社會規范進行交往,從而形成穩定有序的社會。禮統攝各級附屬思想,他的節儉思想也必然體現了禮的思想。首先,節儉是有不同等級的標準,人們處于特定等級有著特定的節儉要求,人們有義務遵循這一規定,孔子對居于陋室、甘于貧困的顏回表示贊賞,認為是賢德有才能的人。當社會等級上升時消費也發生相應變化,當徒弟顏淵去世后,因無錢顏淵的父親懇請孔子賣掉車子來買葬顏淵的棺材,然而孔子曾擔任大夫一級的官員,這一級官員應該乘坐相應的車子,所以孔子拒絕這一要求。其次,國家的財政支出也要符合禮的要求,要重視節儉,愛惜民力,來達到財政平衡。處理政事須謹慎精誠,取信于民。要節制財用,愛惜人才人力,體恤民生,役使民力要在適當時節。孔子指責替貴族搜刮民脂民膏的弟子不再是他的徒弟,并支持別人反對這個弟子的行徑。
2.孟子節儉思想
孟子是繼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師,對儒家思想做了重要的發展,他主張民本思想,認為君主要重視和照顧百姓的利益,百姓利益高于君主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維護長遠的統治。民本思想是其核心觀點,在他的節儉思想中得到充分體現。孟子并不反對君主的正常消費,比如對齊宣王的喜好美食、狩獵與女色的生活方式不持異議,但必須重視人民的欲望,百姓欲望得到滿足,就與君主同心同力,以君王的快樂為快樂,以君王的憂愁為憂愁,追求天下也就成為可能,“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三、先秦儒家節儉思想的意義
1.意義
(1)促進個人的身心成長。節儉與奢侈相對,節儉不是一味要求極度限制正常消費,而是在自身條件基礎上追求合理健康的消費,從而達到身心的健康成長;奢侈是不顧自身條件限制,受外界物質消費控制,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消費來愉悅自己。首先,樹立節儉的思想意識有助于認清消費主義的本質,避免受其不利影響,成為消費的主人。其次,奢侈損害了人的精神面貌,人在正常社會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困難,只有積極向上的面對才有可能解決,奢侈消費使人思想松懈,貪圖享受消磨人的意志,在遇到不利狀況時不能合理的解決。時刻保持節儉會使人們對生活態度端正、對未來充滿斗志、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積極主動地成長。
(2)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當前社會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崇尚節儉的優良傳統被一些人忘掉,他們一味攀比,追求排場,不僅造成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也污染了健康的社會風氣。首先,當前社會分化明顯,富裕階層的公開炫富現象,在互聯網時代迅速得到傳播,網民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較弱,不能有效區分真正的善惡美丑,隨著拜金現象的彌散,受其影響下從而造成大眾盲目跟風,部分人改變原有的價值取向,片面強化金錢的作用,追求絕對物質利益,一些人則產生仇富心理,對社會表示不滿情緒,甚至采取極端反社會行為。其次,個人對財富的追逐是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只要在合法條件下獲得的財富都可以自由支配,富裕階層的形象在炫富中受到損害,底層網民只看到財富對生活質量的巨大意義而忽視了財富獲取的艱難過程,不能積極進取改善生活。節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勤勞致富,是人們根據自身條件踏踏實實的逐步追求美好的生活,炫富現象恰恰迎合了大眾不勞而獲好逸惡勞的落后觀念,使人不能正視自己的處境,正確的追求財富。節儉思想是社會底層在艱苦奮斗的基礎上正確追逐財富,富裕階層富而不驕、殷而不吝,這有利于協調社會各階層關系,促成社會穩定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永強.孔子的經濟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第31-34頁.
[2]賀漢魂與王澤應.孔子經濟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船山學刊.2015(06):第86-93頁.
[3]馮兵.荀子的經濟制度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管子學刊.2008(01):第3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