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戈,南京大學2013級法語系學生,南京青奧會首棒火炬手,2014年“卡西歐杯”全國法語演講比賽一等獎得主,2015年南大畢業季超高顏值MV《星光》女主角。在南京大學青奧會志愿者出征儀式上,奧運冠軍孫海濤的介紹讓劉一戈的名字開始見諸報端。2015年,劉一戈以班級學分第一的成績被學校選中遠赴巴黎第七大學進行交流學習。其間還曾作為第一副主編,參與編寫《法語閱讀理解 文學卷》《法語閱讀理解 文化卷》等
白皙的皮膚,烏黑的長發,一臉溫婉的笑容,這位南大2013級法語系學生劉一戈便是備受矚目的青奧會首棒火炬手。在南京大學青奧會志愿者出征儀式上,奧運冠軍孫海濤的一句介紹——“站在我身邊的這位小學妹,就是南京青奧會首棒火炬手”,更是讓劉一戈的名字開始見諸報端。追溯起來,劉一戈與青奧會的不解之緣還要從中學說起,那時的她就參加過許多有關青奧會申辦和宣傳的活動,因為高三錯過亞青會的緣故更使得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投身青奧會的志愿工作。
事實上,作為非洲乍得代表團團長的NOC助理,劉一戈的表現得到了團長的好評,被央視、揚子晚報、現代快報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并被評為“明星志愿者”,獲得了“南京大學青奧會志愿服務金獎”。其實翻開過去的履歷,不難發現為什么這樣一個19歲的小女生就可以站在舞臺的中央了。
2007-2013年,就讀于南京外國語學校的劉一戈便開始了六年的法語學習生涯。其間曾參與接待當時到訪的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并于2012年11月獲得第二屆華東地區高中生法語演講比賽一等獎。2013年9月,考入南京大學的劉一戈再次選修法語專業。所以算起來她應該是個名副其實的“法語通”。而且,除了被冠以“女神”“學霸”等稱呼外,生活中的劉一戈還是一位集唱歌、主持、繪畫、鋼琴演奏等才藝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和很多人一樣,劉一戈做一些青春里應該做的事情,在學生會做起了文化部長。
不可否認,從青奧會首棒火炬手的光環下淡出的劉一戈一如既往地努力。2014年6月由她制作的沙畫MV《夜空中最亮的星》,在網上擁有高達40萬的點擊量。同年,先后獲得南京大學法語演講比賽一等獎、紅太陽獎學金一等獎、2014屆“卡西歐杯”全國法語演講比賽一等獎。參與主演的2015南京大學學生自制畢業MV《星光》上線短短一天多,播放就已經超過了6萬次,輕而易舉地調動起了網友的感懷。2015年7月,劉一戈作為第一副主編參與編寫《法語閱讀理解 文學卷》《法語閱讀理解 文化卷》等。面臨著大三去法國交流學習的選擇,學分成績班級第一的劉一戈最終還是放棄了去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半年的機會,選擇遠赴巴黎第七大學進行交流學習。
留學生:作為多項法語比賽大獎的收獲者,你覺得怎么樣才可以學好一門語言?
劉一戈:我覺得學語言就像是“搬磚”,語法是鋼筋,單詞是磚,修辭文化是水泥。你要做的就是在漫長的歲月里一個一個語法的積累、一個一個單詞的堆砌,最后修建成一座大樓,也就是所謂的“語言水平”。而且,它還是一座巴比倫通天塔,永遠沒有盡頭。總之,學語言沒有捷徑可言。與其找各種辦法想要速成或者突飛猛進,不如拿起幾篇范文好好背一背,多寫幾篇文章反復修改、反復操練。另外,考試也不是衡量語言水平的唯一指標,等你真正到了那個語言環境里,就會發現課堂內容、考試內容都非常局限。
我初到法國時,在語言交流上還是有一定障礙的。雖然基本的日常交流沒什么問題,但是在和同學聊天時感覺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我覺得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語言本身(他們會用很多流行語或者口語),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差異(雖然大家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但由于法國人和中國人在叫法上存在差異,所以往往很難對上號)。因而,比較受用的法語單詞還是需要在當地的語言氛圍下才能慢慢積累起來,我這九個月所接受的還遠遠不夠,況且大多數時間還是獨自生活,精力主要投入在學業上(課堂主要就是聽課、做筆記、寫論文、讀書,日常接觸的就是文學性語言了,所學的單詞和內容在日常生活里基本用不上)。
留學生:在巴黎政治學院和巴黎第七大學之間,為什么最終選擇了后者?
劉一戈:因為我覺得外院出來學習的人,不僅僅是學習,更多的意義是體驗生活。無論在怎樣的環境、怎樣的學校,只要在法國,對我們來說只要交一些法國朋友,和他們交流交流,說說法語,就非常好了。巴黎政治學院半年的學習時間對我來說太短了,所以還是選擇了巴黎第七大學。
留學生:你是怎么和當地人打交道的?
劉一戈:其實我性格比較內向,不是很喜歡主動和人接觸,也不喜歡隨隨便便交朋友。一開始來巴黎的時候,也會聽各種長輩老師的話,努力去和外國人交流,聯系語言,交流思想。但后來我覺得這太痛苦了。有一次參加一場集體聚會,基本上沒我認識的人,所有人都在很愉快地聊天,但是我完全體會不到任何快樂,就一直坐著。一方面我也希望像別人一樣熱情交流,但一方面又覺得這種行為毫無意義。后來我就很煎熬。有個同學安慰我:“別往心里去,大家也都是隨便聊聊,連對方叫什么名字都未必知道啊。”我當時覺得挺神奇的。比起這種交往模式,我更喜歡找一個朋友,喝杯咖啡,聊我們真正感興趣的、內心所想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連中國人之間都會“話不投機半句多”,我覺得沒必要以“練習語言”的目的太過刻意地交朋友。事實上,即使撇除掉這一份“刻意”,朋友還是會自然出現,有的萍水相逢,有的各赴前程,有的則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中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比如我在法國認識了一位老畫家,在畫展中為他做翻譯,平時輔導他學習中文,他也會邀請我去他家做客,有機會找我聊天,向我分享他的畫作。
留學生:回顧法國留學這段經歷,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劉一戈:留學給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和自己好好相處。來法國以前參加的活動太多,其中許多是學生會團組織或者學長學姐安排下來的,雖然我自己也會甄選,但到最后還是會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反而是每到考試周復習了會覺得生活特別輕松,因為除了窩在宿舍里看書,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不得不承認大學生活很精彩,但是也不能在其中迷失自我。我認為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想做什么,喜歡做什么,然后專心地把它做好更重要。這九個月在巴黎,偶爾會覺得比較孤獨,但是也時常會慶幸這樣安靜的時光。學習、生活,閑了就上上網、做做飯……沒有太多精彩,也沒有什么煩惱。人獨處的時候,感官往往會變得格外敏銳,會發現很多浮躁忙碌時所忽略的生活細節,也會更有意識地去尋找有意思的東西豐富自己的生活。
留學生:2014年6月份創作的沙畫MV《夜空中最亮的星》,在網上擁有高達40萬的點擊量。當時為什么會想到制作這個沙畫視頻呢?
劉一戈:學習沙畫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吧。最初是因為當時大一要舉辦迎新晚會,我作為文化部部員必須要交一個節目。當時很糾結,不知道要準備什么。突然想到以前看過別人表演的沙畫(因為繪畫其實是屬于一種靜態的藝術,一般是很難拿到舞臺上去表演的,而沙畫則把這種靜態的藝術以動態的形式展現,賦予了其生命力和表現力),就覺得挺有趣的,便在網上找一些視頻來研究學習。
《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和幾個學長合作拍攝的父親節沙畫視頻。四十多個鏡頭,幾個人呆在教室里架著相機,從早到晚拍了整整兩天。也正是因為這場沙畫表演,讓我進一步走上了學校的舞臺。其實從繪畫水平上講,我個人不算特別滿意,不過我覺得重在情誼,故事表達到了,情感傳達到了,就足夠了。
留學生:似乎你對任何藝術形式都頗感興趣,都會自己親手制作和練習嗎?
劉一戈: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對各種藝術形式都很感興趣的人,而且我一般不止于喜歡,我喜歡親自去模仿實踐。我覺得如果能夠親手把喜歡的東西創造出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比如,我中學喜歡動漫,我就會自己上網找樣板模仿練習;我喜歡CG炫酷的效果,我就會把SAI或者PS拿出來研究;我覺得動畫很神奇,就會自己拿軟件畫個幾十幀,做個小動畫;我覺得拍視頻挺酷,就會拍完了自己用軟件剪輯;我喜歡一首歌,就會自己把伴奏扒出來,用軟件錄制,還會做點效果、編和聲……我很享受這種動手操作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