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華中師范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9)
?
全面賠償原則的適用及其限制
劉 倩
(華中師范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9)
[摘 要]全面賠償原則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最高原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其本身也因為慰藉與懲罰的雙重作用得到廣泛運用,在各部法律中都得以窺見。但現今社會中出現的新情況使其在普遍適用過程中出現了一定問題。在考慮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與人道主義原則的條件下,有必要對全面賠償原則進行適當限制,以求更好地發揮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關鍵詞]全面賠償原則;普遍適用;適當限制
1.1全面賠償原則的概念
全面賠償原則在法律中予以承認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二條第一款所規定的:“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學者們主要將其理解為:對致害人的侵權行為,不論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出于故意還是過失,也不論行為人是否受到刑事、行政制裁,應根據財產損失的多少、精神損害的大小,確定民事賠償的范圍”。此概念對“損失”一詞的含義進行了更大層面的擴充,包含了精神損失。與此同時,對于行為的過錯與其他性質的制裁均不予考慮,將全面賠償原則視為損害賠償的第一原則。
侵權案件中全面賠償原則得到普遍適用。法律旨在全面保護受害人因致害人的侵權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以及進行相應的懲罰。因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間的人身與財產關系,雙方的損害后果難以通過其他途徑得到補償。在違約責任中,亦存在全面賠償原則,但與侵權責任相比,兩者的重要區別在于,違約損害賠償要受可預見規則的限制,而侵權損害賠償不受可預見規則的限制。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可見,違約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現有財產的減少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前者主要表現為標的物滅失、為準備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費用、停工損失和為減少違約損失而支出的費用等,后者是指合同履行后可以取得的利益。在侵權損害賠償中,對于未來可能獲得的收益,以及受害人為了恢復權利或減少損害而支出的必要費用,致害人也要加以賠償。而對于非財產損失的賠償,即所謂的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凡造成受害人精神上巨大痛苦而帶來的損失,致害人也須加以賠償,以實現對受害人的全面保護,這正是全面損害賠償制定的要義所在。
1.2全面賠償原則的考慮因素
侵權損害賠償中全面賠償原則的內容十分明確,但在實際的認定中卻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直接損失范圍如何確定;②間接損失范圍如何確定;③怎樣審查賠償訴訟請求數額的合理性。對于這些司法實務中存在的疑難,很難通過理論性的探討予以實踐性的指導,需要在個案中進行斟酌與裁量。學界在理論上所倡導的精神、原則,在司法實踐中都是抽象而難以適用與把握的,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司法審判的進行,極易帶來偏差。
對于確定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有學者提出以下看法。第一,必須符合法律保護合法權益的意旨。對于超出我國法律保護意旨以外的利益,則不應予以賠償。第二,確定實際損害必須依據相當因果關系。第三,在必要時應當考慮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輕重。從原則上說,以財產損失的大小而非過錯大小作為賠償的標準。但在有些情況中,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輕重會對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同時,考慮到致害人需要付出的精神損害賠償除了具有慰撫受害人、補償損害的功能外,還具有制裁違法行為人的功能。
對合法權益的保護,是我國各部法律的共同取向。而因果關系更是任何法律關系中都必須予以考慮的重要因素,唯有有效的因果關系才能確定相應的責任人、責任范圍等。但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出于故意還是過失并不足以成為在認定責任與賠償中必要考慮的因素。誠然,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輕重會對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但影響的大小有別恰恰彰顯了責任大小的差別。一般而言,行為人出于故意的侵害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后果。此時造成的實際損害與預期損害,乃至受害人的精神損害都會相應的更大,致害人需要承擔的責任與賠償的數額也會更大。反之亦然。兩者是一種平衡,而無需特別考慮。尤其是在民事領域,經濟損失往往可以通過量化的數額予以補償,故筆者認為主觀狀態尚不足以成為影響客觀責任認定的因素。
全面賠償原則的適用固然有其合理性,出于保護被害人的角度考慮,無可非議。但在實踐中,因為客體的特殊性,往往會產生有別于一般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在全面賠償原則適用存在的問題中,以豪車被撞案為例。
案例1:2011年9月17日,張某駕駛的豪車被一輛大貨車撞爛右車頭,交警認定大貨車負全責。張某的車最終花去維修費17萬元,保險公司卻以大貨車司機“準駕不符”為由拒絕賠付。張某于2012年3月起訴追討維修費。
案例2:2012年2月14日,劉某駕駛的菱悅轎車撞上一輛勞斯萊斯轎車,維修費初步估計高達110萬元。根據劉某購買的車險,保險最高理賠額度為30萬元,這意味著劉某自己還需掏出80萬元左右的賠償金。
案例3:2012年3月19日,江西南昌一輛鈴木面包車左拐彎撞上一輛賓利轎車,維修費高達70余萬元,而面包車僅投保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理賠金額最高不過2 000元。根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面包車車主至少要賠付7萬余元。
上述三起都是豪車被撞案例,案例1最終通過訴訟途徑解決,案例2是豪車車主考慮到劉某的經濟情況不予追究超出理賠額度的賠償金,案例3則是雙方車主進行協商解決賠付問題。由此可見,對于豪車被撞案一味強調適用全面賠償原則,對于普通家庭而言無異于是滅頂之災。故對于此類豪車被撞案,全面賠償原則有必要加以緩和。
在同等損害的交通事故中,撞壞普通轎車與豪車的賠付產生了數10倍的差距,這在大多數人看來并不合理。中經論壇曾進行《你認為撞了豪車應該如何賠償?》的網絡調查,76.98%的網友選擇了“豪車車主自付”,認為豪車算奢侈品,本應承擔此種危險;11.15%的網友選擇“由保險公司賠付”,僅7.19%的網友選擇“按照事故責任劃分賠付”。民眾在事故面前普遍同情弱者,認為豪車作為一種奢侈品,車主應當自己承擔責任。這實質上反映了民眾的責任意識欠缺。
與此同時,在數起豪車被撞案中,可以看出我國的保險制度尚不完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理賠額度僅為2 000元,第三方責任險的理賠額度在于車主的投保,亦不能良好解決豪車的賠付問題。此時適用全面賠償原則更是難以實現。參考國外的做法,如美國購買汽車保險是法律強制規定的,豪車亦不例外。車險的價格由車身價值、汽車性能、車主駕齡、擁有車的數量、每天行駛的路程、年齡甚至婚否等因素決定,豪車車主承擔著高昂的保費,有的高達車價的30%左右。而對于普通人來說,只要購買了“全?!保幢闶亲驳搅撕儡囎约贺撊煟kU公司也必須無條件賠付自己和對方的全部損失,反之則由豪車車主投保的保險公司全額賠付。
筆者認為,以豪車被撞案為代表的一系列要求全面賠償的案件,在實踐中都需要進行適當的限制。鑒于我國目前的保險制度不完善,實行全面賠償原則缺少可操作性。發生此類事故時,一般是通過雙方協商解決。在此種解決途徑中,由于豪車車主往往具有更為優越的經濟條件,所以責任的大部分由其承擔或平均分擔,本身合理性尚有爭議,但卻是現階段解決此類問題的最佳方式。而通過訴訟途徑,法院進行強制執行,往往會因為需要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被迫中止,難以有效解決問題。故對全面賠償原則進行適當限制有必要性與可行性。
全面賠償原則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最高原則,在保護受害人的利益方面有其合理性。通過實行全面賠償原則,一方面可以充分彌補受害人的各項損失,力求減輕侵權行為帶來的不便,以慰藉受害人;另一方面也是對致害人的一種懲罰,通過全面賠償實現目的,既是對當事人的懲罰,也是對社會大眾的預防。但人們在肯定全面賠償原則合理性的同時,需要考慮在特殊的領域中對其進行適當的限制。筆者列舉的豪車被撞案僅是全面賠償原則適用過程中出現問題的一種狀況,并不足以全面說明問題。在我國各項相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片面要求一律實行全面賠償原則難以實現,亦不能發揮作用,而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不得不進行賠償的情況下,也需要根據人道主義原則,考慮雙方的經濟狀況進行適當折中,維護良好的社會關系。
主要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行為法案例教程[J].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魏振瀛.民法[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張東明.簡析違約完全賠償原則的限制[J].中國律師,2003(4).
[4]徐銀波.論侵權損害完全賠償原則之緩和[J].法商研究,2013(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5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2-0210-02
[收稿日期]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