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瑤瑤
【摘 要】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是產品加工過程控制的技術依據。為了研究我國現有印刷標準制定工作的組織機構、標準的主要內容、標準化工作的現狀,筆者收集整理了與標準工作相關的資料,對我國標準化工作涉及的一些重要內容進行了分析。分析了我國標準化組織的構成、我國標準的層次和類型,總結了紙張油墨的主要標準以及部分技術指標的檢測方法,揭示了標準與檢測工作、工業生產的上下游環節之間的重要聯系,從不同角度對我國印刷標準體系的構成和工作方式進行了初步勾勒。
【關鍵詞】印刷標準 紙張標準 油墨標準 理化檢測
【中圖分類號】TS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3-0096-03
一 概述
標準化就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當今印刷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隨著印刷方式的多樣化、自動化以及不斷提高的產品質量要求,在印刷過程中正確判斷印刷機的狀態并對印刷產品的質量進行有效客觀的評價和控制就顯得格外重要。而今后印刷業將會以數據化、標準化、規范化作為生產作業和管理的主要先導。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一,國外研究現狀。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由各國標準化團體(ISO成員國)組成的世界性的標準化專門機構。制定國際標準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術委員會來完成。技術委員會提出國際標準草案提交各成員國團體表決,國際標準需取得至少75%參加表決的成員國團體同意才能正式通過。
在國際上已形成較有影響力的印刷研究組織的國家有德國、美國、瑞士、日本,它們是歐洲、美洲及亞洲地區印刷技術的權威機構。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Standardization 簡稱為ISO):由各國標準化團體組成的世界性的聯合會,通常由ISO管理下的技術委員會完成制定國際標準的工作。與印刷聯系密切的是ISO/TC130,意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下設的第130號技術委員會——印刷技術委員會,主要負責印刷技術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所負責的領域是從原稿到制成品的過程中有關印刷和圖文技術方面的術語、測試方法和各種規范的標準化活動。該技術委員會下設八個小組,目前這八個小組的主要負責人大都由美國及德國學者擔任。
歐洲權威印刷技術研究組織:德國FOGRA,德國印藝技術研究協會的簡稱,位于德國慕尼黑,是歐洲印刷的權威機構。創立該協會的目的是以獨立的角色承擔印刷領域的有關研究項目,并利用這些研究成果幫助印刷行業的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協會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協會共設八個技術委員會,為該組織的核心部分,分別負責不同的領域。
第二,國內研究現狀。我國負責制定印刷油墨標準的組織主要是全國印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70)和全國油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27),近幾年,全國顏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20)也已參與進來。
SAC/TC170作為我國唯一與ISO/TC130對口的標準化組織,一直在積極參與并跟蹤相關國際印刷油墨標準化的制定工作。SAC/TC127和SAC/TC120在國際上沒有直接對口的標準化組織,主要通過SAC/TC170與ISO/TC130的第4工作組和第2工作組進行聯絡。
到2006年底,ISO/TC130共制定了與印刷油墨相關的標準13項。這13項標準可劃分為實驗方法標準、耐抗性標準和印刷適性標準三大類。其中第1、2、11、13項為實驗方法標準,可確定油墨的基本實驗規則和方法,主要使用對象為實驗室;第2、4、10項為印刷品和印刷油墨的耐抗性標準,可用于測試印刷油墨的各類耐抗性指標。ISO 2846和ISO 12642系列標準為油墨的印刷適性標準。這些標準基本是以德國和美國的標準為藍本起草制定的。
作為印刷大國,中國在印刷油墨領域也建立了一些標準,但基于科技實力、標準化觀念以及經費等問題,制定的標準以產品標準及實驗方法標準為主,油墨印刷適性標準較少,產品標準較受油墨廠家重視,這與我國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系的影響有關。而美國卻通過其強大的科技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在我國迅速推廣其油墨顏色標準和油墨顏色體系認證,從標準層面對中國油墨產業施加影響,這一局面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油墨業的發展壯大。
2.印刷標準體系的研究意義
標準是評估其他事物的參考點,是進行比較的基礎。標準的任務是規范,它的調整對象是各種各樣的市場經濟客體;標準的本質是統一,它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的統一規定。標準如同規范市場經濟客體的“法律”,生產組織和設備開發可以遵照這些“法律”來保證產品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同其他工業一樣,為了測量和評價印刷品質量,印刷行業需要有相應的質量標準為依據。標準是一種工業慣例,絕大多數印刷商會提供他們自己的標準條款和要求。經過長期的發展,印刷行業也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標準來管理購買商和銷售商之間達成的協議。標準化的印刷條件使印刷質量得到了總體的提高。
二 中國印刷標準體系的主要內容
體系是一個科學術語,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標準體系是一定范圍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有機整體,也可以說標準體系是一種由標準組成的系統。以下主要針對標準的層次、類型以及中國印刷標準的現狀展開分析。
1.印刷標準的層次
印刷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種。對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國家標準。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行業的標準。在公布相應的國家標準之后,該項行業標準即行廢止。對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統一的工業產品的安全、衛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標準。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已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國家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在企業內部使用。
2.中國印刷標準的現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SAC),又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局,為國家質檢總局管理的事業單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是國務院授權的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的主管機構。
SAC/TC170——全國印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其由國家質檢總局規劃和組建,并委托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領導與管理,負責全國印刷技術領域的標準化歸口管理工作,是我國印刷界唯一與ISO/TC130有接口的標準化組織。
中國的印刷標準化工作,相較世界其他國家起步略晚,直到1991年,中國才有了印刷標準化的全國性組織。2008年10月中國正式成為標準化組織的常任理事國,中國的標準化工作開始被世界所關注。中國的標準化工作現狀特點可以概括為:(1)印刷行業整體的標準化意識還較差;(2)印刷標準化水平不高;(3)印刷標準化工作沒有一支穩定的人員隊伍;(4)印刷標準化工作如何與企業和市場進一步結合;(5)印刷標準化工作參與國際活動較少。
三 印刷領域的主要標準
掌握標準的制定權,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技術和經濟競爭的主動權,這是各國紛紛將標準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原因。標準化工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標準在國際競爭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對印刷業而言,標準化工作要想有新的轉變、新的突破,就必須改變我國印刷業在國際標準化事務中的被動局面。
1.紙張標準
紙張是記載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與人們的文化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紙張的用途不僅限于人們的文化生活范圍,而且已成為工業、農業和建筑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紙張的規格是指紙張制成后,經過修整切邊,裁成一定的尺寸。過去是以多少“開”(例如8開或16開等)來表示紙張的大小,如今我國采用國際標準,規定以A0、A1、A2、B1、B2等標記來表示紙張的幅面規格。標準規定紙張的幅寬(以X表示)和長度(以Y表示)的比例關系為X∶Y=1∶n。
ISO 216定義了A、B、C 三組紙張尺寸。
A組紙張尺寸的長寬比都是 ∶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義成面積為一平方米,長寬比為 ∶1的紙張。接下來的是A1、A2、A3……等紙張尺寸,都是定義成將編號少一號的紙張沿著長邊對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最常用到的紙張尺寸是A4,它的大小是210毫米乘以297毫米。
B組紙張尺寸是編號相同與編號少一號的A組紙張的幾何平均。舉例來說,B1是A1和A0的幾何平均。同樣地,C組紙張尺寸是編號相同的A、B組紙張的幾何平均。舉例來說,C2是B2和A2的幾何平均。(此外,日本有一種不兼容的B組紙張尺寸,是用算術平均而不是幾何平均來定義的)
C組紙張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一張A4大小的紙張剛好可以放進一個C4大小的信封。如果你把A4紙張對折變成A5紙張,那它就可以剛好放進C5大小的信封,以此類推。
按照紙張幅面的基本面積,把幅面規格分為A系列、B系列和C系列,A0的幅面尺寸為:841mm×1189mm,幅面面積為1平方米;B0的幅面尺寸為1000mm×1414mm,幅面面積為1.5平方米;C0的幅面尺寸為917mm×1279mm,幅面面積為1.25平方米;復印紙的幅面規格只采用A系列和B系列。若將A0紙張沿長度方向對開成兩等分,便成為A1規格,將A1紙張沿長度方向對開,便成為A2規格,如此對開至A8規格;B0紙張亦按此法對開至B8規格。其中A3、A4、A5、A6和B4、B5、B6 七種幅面規格為復印紙常用的規格。
2.油墨標準
油墨調配步驟:
第一,根據樣張目標色塊的特點,分析其構成的主色、輔色,并初步確定比例關系。
第二,用手指或者工具蘸取少量的主、輔色油墨,按照分析好的比例關系混合在一起,并攪拌均勻。
第三,用手指把油墨均勻地涂布在刮樣紙上,對每一種試樣紙取10個不同位置測量白度,計算平均值。
第四,把刮樣紙上的墨色與樣張上的目標色進行對比、分析并對所調油墨進行修正,直到所調的顏色與目標色一致。
第五,將調配好的油墨均勻地涂布到樣張上相應的空格里,注意打墨的力度、顏色的深淺、樣張的整潔。
3.油墨理化指標的檢測
油墨檢測常見理化指標包括:油墨的細度、油墨的流動性、油墨的黏滯性、油墨的著色力等。
四 結束語
標準化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產業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強力助手。大量的生產實踐證明,要使印品質量穩定和提高,必須做到整個印刷流程工藝控制,做到標準化、數據化和規范化的色彩管理。穩定和提高色彩質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在正確理解了質量控制和色彩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后,必須重視標準化、數據化和規范化的執行,加強管理,這樣才能實現印刷質量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何凡、周見勇.平版印刷機套印精度檢測標準研究[J].印刷質量與標準化,2013(11)
[2]胡建.關于熱固油墨標準的探討[J].絲網印刷,2012(8)
[3]楊松、瞿茹蕓.紙張表面效率對印品質量的影響[J].印刷質量與標準化,2006(7)
[4]劉淑鳳.紙張的光學特性研究[J].廣東印刷,2011(2)
[5]何定邦.光澤度與印刷品質量[J].印刷技術,2002(23)
[6]張景彥、高蕊.我國紙張印刷適性實驗用標準油墨水平及其應用狀況[J].油墨通訊,1993(1)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