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利蘋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由于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一、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還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說它仍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有理論層面的,也有實踐層面的。對于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中會出現以下一些問題:
1、 小組合作學習內容和時機缺乏恰當性
教學中提出恰當的研討問題是實施分組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一個好的研討問題,可以使學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標下積極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達到最優化,否則可能適得其反。而部分教師卻誤認為不合作就不是創新,不合作就不是實踐新課程,因此每一節課都要擠出幾分鐘讓學生匆匆忙忙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導要合作,解題方法歸納要合作,甚至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也要合作,卻不考慮合作探究交流的內容是否有價值,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一位教師上一節“異分母數加減法”時,先復習完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后,開始提問:“我們已經學會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數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減的道理是它們的分數單位相同,那么異分母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減呢?”請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一下。試想這樣一個簡單的判斷性問題值得小組合作研究嗎?由于沒有思維含量和常用這種不合時宜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會逐漸感到厭倦,失去參與討論的興趣,教學效率低下。
2、 小組合作學習時間缺乏充足性
學生要進行創新、探究、深入的解決一個問題,即要激發學生探究創新的愿望,同時要給學生充足的合作時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關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如要求分組、交流等,卻忽視了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有的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環節的完整、教學任務的完成,每次教師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僅兩、三分鐘,剛一進入狀態,就結束了,時間顯得很倉促,交流不夠充分,僅是蜻蜒點水。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在教師引導學生經過猜想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后,為驗證這個猜想的正確性,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法:請各小組組織討論,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去驗證結論……只見學生在剪剪、畫畫、拼拼,好像非要弄個明白不可……一會兒,教師就示意學生停止驗證、探索。這樣的合作不但沒有實效,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小組合作學習缺乏技能性
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些現象:(1)當教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時,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聲,學生七嘴八舌,只顧自己講,不會傾聽;或是在小組中學優生主宰一切,承擔了主要責任,其他學生則處于從屬或被忽略的狀態;或是人云亦云。他們的思維就不自覺地趨同于教師的代言人——小組組織者的指向,致使富有個性色彩的求異思維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肯定,致使某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被扼殺在萌芽狀態。(2)組際交流時學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們”進行表達。如此等等現象,都說明了學生缺乏必要的小組合作技能,這種無效的合作不但達不到“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的目標,而且還會浪費時間,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事倍功半。
4、小組合作學習缺少自主性
小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之前,沒有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出示問題后,馬上就叫學生開始小組合作,有的學生不知道應該說什么,該怎樣說,達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十五減九》的減法時,讓學生小組合作研究“15-9”的計算方法,學生沒有先進行“15-9”的嘗試計算,在小組合作時,小組成員都按其中一名同學的方法計算,沒有達到小組成員交流不同的算法,體現算法多樣化的目的。
5、小組合作學習缺少指導性
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這樣的現象,布置完合作任務后,學生投入到積極的合作探究中,而我們的教師有的時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觀者的身份冷眼看著學生的活動,對學生合作的程度,結果不聞不問,有的為了顯示以人為本,融洽的師生關系,象征的來到學生中巡視、組織紀律,與學生一起探討。實際上是借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學生,使學生一會回答的時候,能更貼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策略
經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問題在于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他們缺乏對合作學習的本質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學習。學生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要從師生兩方面入手,對癥下藥。
1、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對合作學習教學技能的培養
有些教師至今還沒有轉變觀念,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該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地方,還沿用傳統的方法和方式進行教學,一堂課下來基本上仍是教師牽著學生走,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探究學習和算法多樣化等理念,小組合作學習只是走過場。數學教育改革是一個整體,教學組織形式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教師不但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理念,還要加強對合作學習教學技能的培養。
2、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參與能力
3、 教育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教學效果的好與壞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決定的。農村小學生,特別是低段的學生,學習習慣普遍比較差,課堂參與能力也相對較弱,這就需要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養成向他人虛心學習的好習慣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還要培養學生大膽發表自己意見、善于傾聽別人見解的習慣。
3、營造積極的合作交流氛圍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對基礎較好,思維反應較強的學生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場所和發展空間,但稍不注意就會成為少數“尖子生”的“演說會”和“練兵地”,而學習弱勢群體則成為了他們的觀眾,被大家冷落,這樣的結果將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農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較內向,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大多比較自卑,在進行小組探究合作交流時總是畏縮在一旁,不敢動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聲,非常需要教師的關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幫助,所以教師要針對情況,在平時潛移默化中加以改變。
總之,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由于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改革任重道遠,在研究和實施過程中必然存在很多問題,甚至還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存在,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就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為課堂教學改革做出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