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鳳
通過幾年的課程改革,教師們普遍感到,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人教版小學數學書本的第一頁是兩位可愛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它們用一句話詮釋了數學,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了數學,開始邁進數學大門。在新教材中,像這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的情境圖無處不在。它們圖畫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氣息,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同時也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課程資源。那么,如何有效用好“主題圖”,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現結合我多年來的探索和總結,談談本人的幾點體會:
一、理解“主題圖”的用意,把握教學目標
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但最終的目的是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主題圖”的意圖在于體現《數學課程標準》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題圖”主要是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的,雖然富有兒童情趣和豐富的現實意義,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但如果教師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確把握,則會給教師的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其教學效果相對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我認為“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充分挖掘“主題圖”中有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而不能讓“主題圖”上成“看圖說話”,從而失去“主題圖”的應有的價值。
如2008年5月我在沙田鎮教研活動中教學《教室》一課,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一幅“教室”,其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一是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分析。教室是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且現在就在眼前,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有一定感知的,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二是從數學知識呈現的角度來看,“教室”這一課包含著豐富的學習素材,能“讓學生通過實際情景感受物體的相對位置”并且通過讓學生說自己的教室的物體的位置后,讓學生同桌說說自己與其他同學的位置關系,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及相對位置。這也正是“教室”作為這節內容的主題圖的價值所在。
二、依據主題圖創設情境。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但自制力差。上課的鈴聲雖然把他們帶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立即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中去。教師可充分利用主題圖,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參與的動機。“主題圖”的教學也在于教師恰當地設疑激趣。比如2010年我在學校上《動物餐廳》這節課的時候,是這樣創設情境的:“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今天老師聽說動物王國新開了一家動物餐廳,小朋友們想去嗎?讓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又如在上《采松果》時:同學們,你知道松鼠最喜歡吃什么嗎?(松果)大森林里住著松鼠媽媽和它可愛的松鼠寶寶。小松鼠一天一天地長大了,為了讓它學習生存的本領,媽媽要帶它去采松果,我們也去看看,好嗎?(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認真地觀察圖,說說圖中的意思,并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三、主題圖情境與整堂課的銜接。
如果一個主題圖情境展開后,學生感覺到這一生動有趣的情景即將結束時,學生同樣會感到沒勁,甚至還沉醉于其中。這樣的主題圖情境至少在教學中價值其實就沒能得到全面的發掘。既然這主題圖情境生動有趣,那么教師就可以思考:這主題情景圖是否可以與后面的教學環節相銜接。
如2009年9月,在沙田鎮骨干教師培訓活動中,我執教《有幾棵樹》一課,教材內容是:“主題圖”出示兩排樹:第一排8棵,第二排6棵。其意圖是學習“8加幾的進位加法”。在上這一課時,主題圖情景具體創設: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一個美麗的公園去玩玩。這樣就可以把課后的練習第二題及第四題蝴蝶、蜻蜓、螞蟻的計算相銜接。這樣讓學生“游玩”的同時,自主地、飽含興趣地投入到數學問題的解決中。這樣的主題圖運用既讓學生從中感知了數學問題的存在,又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四、注意結合“主題圖”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主題圖”教學不單純是給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設充分觀察、探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要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結合圖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一特點。如教材中第一單元內容“生活中的數”所呈現的主題圖是一幅“可愛的校園”畫面,一方面給初入學的學生展現校園生活,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人和物,使學生初步感知圖中的人和物的數量都用到10以內各數,并體會到數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數是人類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結合畫面內容,使學生知道,自己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小學生要遵守紀律按時到校,要尊敬老師,愛護同學,還要好好學習,熱愛科學,鍛煉身體。這就是“主題圖”教學所反映的精神實質。上好這一課,不僅能激發起學生對老師的喜愛,更能激發起他們想學好數學的愿望,為今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做好準備。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秋季學期,我教學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幾》一課,教材中的主題圖,這是一幅常見的排隊購票圖,除了引導學生看圖,說出誰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幾,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幾,并在方框中填上數,通過說圖意和填數,使學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數是表示“第幾”。還要結合主題圖適時向學生進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使學生明白自覺排隊購物是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如果教學中忽略了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這一任務,再好的教學也是不完整的。
總之,新教材呈現的內容,形式比較新穎,與老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設計了大量活潑生動的情境圖。這些圖畫的風格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兒童情趣。主題圖的展示,便于學生觀察,也便于教師利用圖中景物與學生交流,學生能從中受到教育。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題圖”這一特色,理解其意義和它的價值所在,讓“主題圖”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