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東
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教師成為課堂的導演而不是演員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學生,讓學生順著教師預設的思路或者教案導引學生自主的學習,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開發課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以及研制校本課程等方面,緊緊圍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個核心,時刻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開展數學教學工作。要善于借助各類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建立師生之間的融洽關心,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要善于科學的設計作業,使得學生在自主實踐過程中鍛煉自己,培養數學思維,使得學生學習數學游刃有余\舉一反三,循序漸進的打好數學基礎,科學有效的應對高考.當然面對高考還要講究策略,利用數學思維探索總結出一套應對高考的戰略戰術,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一、數學課堂要善假于物培養人文思想培植學習動力
1、新課程標準下還要求教師注重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重視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課堂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并且積極采用和探索先進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人機互動也稱人機對話,指師生與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上,教師利用聲音、圖片、動畫、文字、圖形、錄像等多種媒體,將教學內容與相關材料展示給學生,供學生觀看、思考與討論.學生思考得出的結論或者需要書寫的內容,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出來,及時反饋給教師與其他多數學生,例如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寫在紙上的文字展現在銀幕上.
2、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上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促進作用的數學家,例如在微積分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牛頓、萊布尼茨創立的微積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要建立師生互動的網絡體系
1、新課程理念倡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教師主要起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主導”與“主體”互相作用,雙向互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才能使課堂動起來.
2、在課堂上,教師要巧妙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腿、動面部表情與內心感情,讓每一個學生都“活動”起來.課堂討論是實現生生互動的一種較好的方式.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各抒己見,形成濃厚的思辨風氣,真正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三、科學合理的設計作業是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主要環節
1、設計精巧,類型全面
鑒于作業的實效性,作業題的選擇最忌照搬成套的習題。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大量習題資料中精選,優中選優,選擇題型、難度符合學生實際和高考方向的題目;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依據《課程標準》、高考《考試大綱》、《考試說明》以及教材的重點、難點,大膽創意,精心設計出一些別出心裁且質量較高的題目來。為了避免題型單一,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證明題等。
一般說來,根據教學實際,我每周布置2次作業,每次作業量為:選擇題6--8道,填空題2道,計算題1--2道。若題量過少,則起不到鞏固基礎、訓練思維的作用;題量過多,則花費學生太多的時間,不利于各門學科的總體安排,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作業要適量,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2、形式多樣,啟發研究
除了“習題形式”外,還可以讓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撰寫考試總結、心得體會之類,以書面形式上交。例如,在進行考試總結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分析思考:本次考試哪些題目得分較高?為什么?哪些題目得分較低?為什么?本次考試有何經驗教訓?今后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可以讓學生將所寫的小論文作為作業上交。當然,教師也可以布置非書面形式的作業,如課堂提問、預習新課等。總之,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可以避免單調乏味,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3、不忘常規,善于創新
作業要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書寫認真,格式規范;二是推理準確,邏輯嚴謹。每做一次作業,都要有一次作業的收獲。若次次作業都規范認真,天長日久則必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不僅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習大有裨益,而且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考試過程注意事項的分析研究
培養好數學思維方式還得掌握數學學習技巧,特別是做題和考試技巧可以使得數學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試的特點是以卷面為唯一依據。這就要求不但會而且要對、對且全,全而規范。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表述不規范、字跡不工整又是造成高考數學試卷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大方面。一是會做的題目當然要力求做對、做全、得滿分,而更多的問題是對不能全面完成的題目如何分段得分。下面有兩種常用方法。1.對一個疑難問題,確實啃不動時,一個明智的解題策略是:將它劃分為一個個子問題或一系列的步驟,先解決問題的一部分,即能解決到什么程度就解決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幾步就寫幾步,每進行一步就可得到這一步的分數。2.解題過程卡在一中間環節上時,可以承認中間結論,往下推,看能否得到正確結論,如得不出,說明此途徑不對,立即否得到正確結論,如得不出,說明此途徑不對,立即改變方向,尋找它途;如能得到預期結論,就再回頭集中力量攻克這一過渡環節。若因時間限制,中間結論來不及得到證實,就只好跳過這一步,寫出后繼各步,一直做到底;另外,若題目有兩問,第一問做不上,可以第一問為“已知”,完成第二問,這都叫跳步解答。也許后來由于解題的正遷移對中間步驟想起來了,或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經努力而攻下了中間難點,可在相應題尾補上。二是對于一個較一般的問題,若一時不能取得一般思路,可以采取化一般為特殊(如用特殊法解選擇題),化抽象為具體,化整體為局部,化參量為常量,化較弱條件為較強條件,等等。總之,退到一個你能夠解決的程度上,通過對“特殊”的思考與解決,啟發思維,達到對“一般”的解決。三是對一個問題正面思考發生思維受阻時,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題途徑,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進展,如果順向推有困難就逆推,直接證有困難就反證,如用分析法,從肯定結論或中間步驟入手,找充分條件;用反證法,從否定結論入手找必要條件。四是綜合所有條件,進行嚴格的推理與討論,則步驟所至,結論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