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道喜
當前山區留守兒童 的教育問題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山區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制約了山區學校的教育教學的發展,由此山區學校墜落了惡性循環之中。由于山區的歷史原因,很多人出國謀生、外出進城做工等,導致很多兒童留守在家;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給力,導致留守兒童的情感、生活、學習、活動、安全等各方面的問題;由于留守兒童的各種各樣問題,特別是許多不良習慣和學習困難等問題,導致學校的教育問題,教學質量的滑坡問題;由于學校教育的落后,教學質量的低下,導致領導、家長、學生逐漸不看好山區的學校,學校流生、流師、流資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嚴重制約學校的發展,嚴重阻礙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要使山區學校走出上述的惡性循環,走上良好健康的發展之路,關鍵之一是重視并切實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作為學校最重要、最關鍵,也是有能力做到的是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學習困難的問題。留守兒童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現象和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學習有困難的問題,若留守兒童學習困難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也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決。
一、學校留守兒童情況分析
學校現有學生567人,分布在整個社區的22個自然村。據統計,有256名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數的45%。瑞安西部山區的留守兒童不同于中國西部的留守兒童。簡單分析存在于以下幾種情況。
(一)父母去西歐國家打工,家庭經濟狀況良好。
我校周邊村鎮,解放以前就有很多人去法國、意大利等國尋找謀生之路的傳統。改革開放以后,一大批的青年人趁國家的好政策雙雙離開家鄉,把幼小的兒女留給在家的父母撫養。我校這類兒童據統計為71名(包括有些孩子已經在外國有居留權,回家鄉學中文的),占全校留守兒童的27%左右。大部分出國的人,不滿足賺錢吃飯的。有賺一大批錢來榮歸故里的習慣。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就是“華僑家”的。他們家的經濟狀況都是比較好,因為在外雖然干活辛苦,但他們為了在中國的家庭親人,會拼命地賺錢。這類留守兒童,絕大部分不認識父母,因為一二歲他們的父母就離家出國了。因為,剛出去的人,沒有正當的出國手續,都要在外國等上好幾年,才有居留權。再加上出國負了很多的外債,一般的人出國,都要等十來年后才有機會探親看望父母和孩子或買地造房子。所以這些留守兒童,不同于中國西部的留守兒童,一年可以和父母團聚幾天的。這些留守兒童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兒童因為從小都是跟隨祖父母或外祖母。他們視為孫輩們為掌上明珠,把全部的愛都集中在孫輩們身上。他們可以是飯來張口,錢來伸手。要什么,就有什么。在生活上,不管是做了什么事,或者和同年齡的孩子爭吵什么,祖輩們都會護著她們。等于說,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做錯過的地方。但是這些兒童又因為缺少父母的愛,在學校,也難以教育。經常會和班級里的同學爭吵,同時,從來不認錯。給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帶來了一定的管理難度。
2、生活習慣差,直接影響了學習成績。這些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對于讀書的理念仍舊停留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舊觀念,存在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認為自己的孩子以后反正要出國賺錢的,在中國讀書好與不好,是一個樣的。所以,他們一般都是不顧問學生的學習成績,只重視溫飽。給他足夠的錢,就可以了,所以會發現有的學生會一個月費用達上千元的奇怪現象的。把吃垃圾食品當作午餐,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父母在溫州周邊等地打工,或夫妻雙雙到外市做生意的,包括父母一方在家的。這類留守兒童,有一部分經濟條件還是可以的,因為在外地做生意,也會賺來不少錢,有一部分家庭因為在外地是做一些體力活,父母還要種好自己家的責任田地,勞作十分辛苦,很少精力放在教育孫輩的學習上。這類家庭經濟一般。這些孩子,一年中,也會經常有和父母團聚的機會的。特別是逢年過節,父母們會時來看望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但是,因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對于孩子來說,每次得到的,只是添幾件新衣服和一些零食、玩具罷了。這些父母們自己也是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做的工是工廠低層的繁重勞動。賺錢艱難,對孩子的教育希望不強烈。這類孩子總數為160名左右,占全留守兒童的63%左右。
(三)還有一類的是,父母離婚的,拋下子女給父母帶的,還有家庭遇不幸的,單親家庭的子女的等一些特殊情況的家庭,大約總共為25名,占10%。
近年來,山區大部分學校因為食堂房子和設施標準達不到衛生部門的標準,學校沒有辦法只好根據上級有關規定停辦了學校的食堂。這樣給留守兒童更加增加了困難。因為山區學校的學生分布廣,學生的上午上學和下午放學已經擁擠于鄉間車之中,中午學校休息時間短,他們路遠,交通不便無法回家吃飯、休息、做作業了。有的高年級學生,祖父母給他一些零錢,可以到學校附近的飯攤買一點飯來吃,但是低年級已無法排隊買飯,只好去周邊的零售攤買一點零食充饑。有一些家長便自送飯到學校,有一些學生不顧安全自騎自行車上學或放學。這些都給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綜合上面現實現象描述,山區留守兒童主要問題歸納如下:隔代管理,留守兒童缺少愛,生活往往沒有規律,生活、學習等行為習慣不好,特別是學習缺少家庭支持,學習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等,但是留守兒童的內心也有強烈的渴望被關心、被愛,特別是需要得到家庭、學校對他(她)學習的幫助和指導,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有成功體驗,實現走出大山,成人、成才的希望!
二、學校幫助留守兒童學習
因為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是缺失或低下的,所以幫助留守兒童學習的任務自然而然就落到學校的“身上”,所以學校在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特別組織教師學習和研究怎樣幫助和指導留守兒童學習,提高學習成績。教師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并克服留守兒童各種各樣缺點的途徑主要有兩個途徑,即幫助學生集體培養學習興趣、意志等,第二,針對學生個體培養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技能、方法等。
(一)對學生集體進行學習培養
學生學習成功的因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即學生的需要、動機、動力等,內因是學生學習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即外因是條件,內因是依據,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為此教師經常通過培養學生學習的各種主題班會,各種學習活動、學習競賽等,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意志等。
例如:某教師通過深入、全面、仔細的對留守兒童學習狀態調查,向學生、教師、家長、社員等方面了解,并分析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確定一個一個激勵學生學習的主題,多次精心設計和召開學習主題班會。如《我的學習我作主》、《如何課前預習》、《如何聽課》、《我的作業我作主》等主題班會。
(二)對學生個體進行學習培養
留守兒童學習問題是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學生個體學習的問題也是不同的,要有效幫助指導留守兒童學習,更要因材施教。
思路:對每個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調查現狀,分析原因,找到主要原因,利用學習認知、學習情感、學習意志、學習行為、學習評價的學習過程規律,對每個學生實施學習幫助和指導。
實例:某留守兒童小王,經常缺課、遲到、上課睡覺、抄作業或不交作業等。針對小王同學的學習問題,教師首先認識到幫助小王同學學習是教師的職責和義務,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小王同學學習。教師從調查入手,向小王的小伙伴 、其他教師、家長、社區、學校等方面了解小王產生學習問題的原因。然后分析產生學習問題的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找到主要原因是學習基礎上,家庭沒人輔導,上課聽不懂,學習沒興趣,后來對學習失去信心,結果出現上述學習問題現象。該教師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就用“五步”法幫助指導小王同學學習。第一步,與小王同學溝通、交流,讓小王認識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即學習認知;第二步,與小王同學分析診斷小王同學的學情,包括態度、知識、技能、方法、能力、思維等六方面,并找到小王的問題點、亮點和學習的潛力,即學習情感;第三步:在析分診斷小王同學學情的基礎上,幫助小王同學制訂學習進步計劃,即學習意識;第四步:以小王同學為主,老師、同學、家長配合,實施學習進步計劃,即學習活動;第五步:學習一段時間后,教師幫助小王同學學習進步情況,再指導、調整學習,即學習評價。小王同學堅持半年后,學習有明顯進步,對學習也慢慢有興趣了,學習也慢慢好起來了,精神面貌也變了,其它毛病也慢慢少了。
總而言之,留守兒童 的教育問題是現實問題,也必須面對,而且要千方百計解決的問題。我校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有點感悟。幫助留守兒童學習,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鍵之一,也是促進山區學校發展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