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
【摘要】2008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中國要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同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全國體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強調“體育文化建設”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之一。段世杰副局長也曾提出“建設體強國,首先要充分發揮體育文化知識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傳統養生文化人文素質
一、中國傳統養生文化
自1995年開展全民健身計劃以來,國內的體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各種形式的的體育活動得以廣泛傳播。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國傳統養生功法由于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以及老少皆宜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歡迎,同時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的中國傳統
養生文化,也為人們所熟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中國傳統養生在衍生、發展的進程中受到儒、佛、道等傳統文化的影響,結合太極、八卦學說和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以及中醫理論,融傳統藝術、民俗、宗教、文化于一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博大精深的科學知識體系。
(1)以“和諧”為主旨,不同于西方體育的競技性。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在養生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諸多的因素,形成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獨特的理論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陰陽平衡”學說。而無論“天人合一”的思想還是“陰陽平衡”
的觀點,其中心內涵,都是“和諧”:“天人合一”講究的不僅僅是身體內部的和諧,更是人體與外界(自然)的和諧,人的精神與肉體的統一;“陰陽平衡”用“陰”和“陽”來說明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包含有兩種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因素,只有 “陰
陽平衡”事物才能“和諧”,才能健康的生存或發展。
(2)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具有“整體觀”的思想。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具有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在指導養生實踐的過程中講究“整體煉養”。如“精氣神”的整體煉養,“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五行學說”的協調同步發展等。因此,中國傳統養生和國外養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養生講究身體的整體性,國外則是針對問題改變。如頭疼,運用中國傳統養生的經脈學說,通過按壓腳底的穴位,使靜脈通暢,全是脈絡形成暢通循環的整體,就能見效。這令國外學者難以理解,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
二、高校學生的現狀和人文素質教育
(1)我國大學生的現狀分析。中國當代的大學生應該是從1989年以后,也就是大學收費開始。在1995年,隨著擴招的開始,中國的大學開始了大躍進。從社會上的情況來看,80、90年代的大學生,富有激情,敢于拼搏。到了2000年以后,中國的大學生總體素質成下滑趨勢。迄今為止,中國大學生現狀總體是比較積極,關心國家大事,行為和生活態度比較務實,對自身素質提高有較高要求。與此同時,大學生自身也存在諸多問題,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人生觀、價值觀功利化嚴重;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存在矛盾,制約著自身發展;從“馬加爵”到“劉海洋潑硫酸”事件,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擺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迫在眉睫。
(2)人文素質的概念。“人文素質教育”的概念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也有學者將它簡單概括為:“就是旨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 。
三、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1)減緩心理壓力,調節心理狀態。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在練習時要求練習者動作沉穩、速度均勻、舒展大方、開合自然,還要求保持一種平和、穩定的心態,這正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中所講究的“形神雙修”,既鍛煉了身體的機能,又潛移默化的改變人的精神狀態,
達到修煉“神”的目的。
(2)培養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審美意識是主體對客觀感性形象的美學屬性的能動反映。包括人的審美感覺、情趣、經驗、觀點和理想等” 。大學生選修傳統養生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最初原因是受到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動作的美感的吸引和對保養生命的追求,當他們更深層次學習,感受到的是的動作的節奏、韻味、意境以及文化的底蘊相融合的美學特征,久而久之促進大學生對“美”的追求。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①我國當代大學生總體較好,但也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人生觀價值觀偏離、功利化現象普遍、個性突出,人際關系不和諧等。②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在當今社會具有獨特的魅力,主要體現在:對人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影響、注重人全面發展以及貼近社會“和諧”主題等。③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
(2)建議。①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應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深入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養生文化,以保證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②繼承和發展傳統養生文化的同時,要去其糟粕留其精華,與當今科學、醫學緊密相連,這樣才能使得這個發展幾千年的文化在當代社會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宋繼新. 文化興體: 建設體育強國的抉擇[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 (33):1-4
[2] 徐培文,吳劍. 傳統武術推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文化透視[J].浙江體育科學,2009 (31): 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