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梅
學校教育工作就是培養和造就人才,即是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創新、有能力的一代新人。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有先進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要有博大的胸懷,善于與人團結和合作,成為熱心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國家棟梁。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每一位教師的肩上,每位班主任更是首領其責。筆者擔任班主任二十余年,積累了一些經驗,要完成這個使命,筆者認為班主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意言行,為人師表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可逆性大,模仿性強。而班主任則是學生成長的啟蒙者和教育者。班主任的工作包括諸多方面,但品格因素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礎。它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風等。班主任的工作在課內外表現出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要用語言曉之以理,用表率導之以行。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寬容意識
現在小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和長輩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形成一種意識:唯我獨尊。在學校表現為固執任性、驕橫自大、斤斤計較、爭強好勝。不互相忍讓、不友好相處。對一個班集體而言,也就很難形成團結和諧、積極友愛的良好班風,也會影響一個學校的校風和學風。因此,班主任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寬容意識和品質。如何培養學生的寬容意識呢?筆者認為途徑很多,但就其根本,首先要在抓育人的大目標下,在加強德育工作中去注意培養。教育學生要有開闊的胸襟,寬以待人的意識。其次就是要將其貫穿滲透到對學生教育的各項活動中去,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堅持正面教育,耐心誘導。要堅持經常講、反復講,教育學生友愛相處,互相謙讓,寬以待人,善于與人合作團結,只有這樣才能帶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才能造就社會有用之才。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在小學的中、高年級中,學生的個人英雄主義極強,同學之間爭強好勝、輕視別人,甚至相互指責。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集體觀念教育,在班集體活動和班上的每項活動中,使學生認識到互相支持和配合的總要性,認識群體的力量和作用,能自覺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達到團結進取的意識和品質。班主任要通過具體事件、典型事例進行針對性教育,要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以辨是非,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才能建成一個以教師為紐帶的團結、友愛有集體榮譽感的班集體。
四、注意家訪的方式和方法
家訪時,向家長介紹學校的情況,傾聽家長的要求,全面了解家長的文化水平,工作情況及對子女的態度、方法等。家訪時盡量與學生接觸,給學生留下良好印象,以便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要在家訪時向家長告狀,一是家長素質不同,如果你在就訓斥子女,甚至大打出手不僅家訪無效,還會產生不良后果;二是家長也不愿聽你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因此,在家長面前先說孩子優點,讓家長充滿信心。
五、注意轉化“后進生”
所謂后進生,一般表現為知識和能力水平低下,學習興趣、態度、方法欠佳,學習過程中困難多。后進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懶惰性后進生,他們反應快,接受能力強,但好動貪玩,學習耐力差,精神分散,聽課效果差。(2)偏科性后進生。這類學生憑興趣學習對一些科目有畏難情趣,學習方法呆板、不靈活,害怕課堂提問。(3)智力性后進生,這些學生因學習成績差而自卑、思想包袱重,越學越差,不愿意接近同學。
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一個班主任要帶好一個班,轉化后進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管理好一個班的關鍵。如何轉化后進生,筆者認為:首先要分析原因,對癥下藥,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和其他方面的轉化;再就是要善待后進生,給他們更多的愛。后進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且是半成熟半幼稚的人,同樣有自尊心和進取心,他們也渴望有好成績,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后進生敏感性特別強,所以一定要尊重、理解、關懷,不能簡單粗暴地批評,不要尖銳地指責,更不要數落、傷害他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更多的支持與同情,要多談心,多與他們交往,使他們愿意更多地接受老師的教育,使他們愿意與老師接近,因接近而喜歡,因喜歡老師而愿意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這樣必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就是班主任要堅定信心,轉化后進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需要班主任有堅忍不拔的信心,耐心細致地做轉化工作,關懷、鼓勵他們的每一個進步,每一次前進,做好每一環節,稍有不慎,他們就會走回頭路,班主任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作為一名班主任,要帶好一個班集體,需要做的工作當然不計其數,但是我認為只要堅持為人師表,注重培養學生寬容的品質和集體榮譽感,切實抓好后進生轉化工作,就能帶出一個好的班集體,就能使學校的工作煥然一新。
參考文獻:
張輝.淺談班主任如何帶班[J].才智,2010(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