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勇
小學生的寫作能不能由機械重復變為一種本能呢?在小學寫作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小學生作文是一種情感性活動,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如果作文訓練不是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體驗出發,學生的寫作能力非但不能提高,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寫作的恐懼感,后果難以設想。那么怎樣在作文訓練中激活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以提高寫作能力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文章要有真話實情
小學語文課文就是文質兼美的范文,文本中傾注著作者的感情。作文教學也要讓學生抒發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文本中受到啟發。除了教好課本知識,也可以給學生提供課外讀物,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里有很多動人之處,我和學生分析課本后,一起對此文進行了閱讀,故事講了一位父親在余震未消時去救自己的兒子,學生擔心父親救不到兒子自己反困于余震中,我為學生范讀,在深情的范讀中,學生理解了文中的情感,在讀到:“你會不會來幫助我?”想到父親為了救出阿曼達,連續挖了36個小時,這時父親雙眼布滿血絲,處處可見血跡時,我的眼眶潤濕了,聲音有些哽咽了。我的情感受到了觸動,學生也低下頭,深情地朗讀著,學生讀完后眼睛紅紅的。這時,我請他們寫下了讀后感,孩子們在文中有了真情實感,有的著急、有的敬佩、有的感動,作品中有了真實的情感。
寫作過程中,老師利用課本,挖掘課本,把握寫作的契機,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不再是程式化的訓練,讓學生自由閱讀、自由交流、自由寫作,并以“我手寫我心”,在說真話、抒真情中有了收獲。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當我們受到環境、事物、氣氛的感染時,會有相應的情感,情感在內心涌動,便會用文辭表達。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也得以激發,在創設情境中,誘發了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創設情境為寫作教學創造了條件。在寫人、敘事中能夠再現情景,學生的感情得以喚醒;在描景、狀物中觀摩,有了實物展示,學生的積極性得以調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感情。需要提出的是,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結合實際,做到靈活創設,要考慮情境作用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采用問題情境、音樂情境等,并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創設懸念情境、回憶情境,在情境中實現情感的共鳴,教師主要是利用靈活、新穎的情境,讓學生的新異性受到啟發,從而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
總之,在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時,寫作將不是一種負擔,學生會把它當作一種樂趣。我們的學生會有更多的機會欣賞到好的作品,這些關鍵重在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增強主體意識及參與意識,寫作會成為學生的一種本能。
參考文獻:
閆偉.淺談小學寫作興趣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2(2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