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ne
“食屋”的建筑樣式為典型七八十年代復古建筑風格,項目所在地遼寧省葫蘆島,地理位置相對優越,視野開闊,窗外直面無邊海景。設計者首先從建筑內外動線著手展開設計,堅信設計是為了讓人更好地使用產品本身,所以對建筑內外的動線梳理便是首先解決的問題。原本直沖大馬路的入口大臺階將被清除并且設置在建筑的西側,拾級而上,兩側對稱分布的石獅為入口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儀式感。在戶外陽臺動線的增建過程中設計者盡量避開場地現有的植物景觀,正因如此,建筑平面輪廓的形態多了一份“自然而然”的場地歸屬感。經重新改造后以灰白色系為主的建筑外觀,以及建筑體量的梯形趨勢展開,使得建筑與周邊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稻草是一種極為日常和樸素的植物,它單個形態并不強勢反而顯得些許纖細,但當它形成一片并不斷復制陣列分布時,在整體上便會呈現出一種非均衡的力量感。這種狀態好比日常勞作,過程看似重復和無趣,日積月累,某種具體經驗和智慧由此孕生。設計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對比于最終項目呈現出的具體形式而言,設計者更注重設計的過程性以及由過程所滋生的形式之間邏輯性的生成,往往設計的樂趣就在于此。設計者嘗試把“稻草”具備的基本精神置換成一種空間構筑語言融入到“食屋”整個空間的敘事中去,進而出現了入口前廳的“稻草”裝置,以及在每個空間節點的墻身和天花板上延續的不規則木條肌理。設計師希望基于這樣的裝置節點設計及同種形式三維式地鋪開,再加上設計者的現場即興創作成分,使得空間創作的邊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多了些藝術創作的未知性和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