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摘 要:“學習共同體”中,學生與學生結成學習共同體,成為學習伙伴,在研究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則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重在點撥、糾正和答疑解惑。因而課前對教學目標的設置、學習任務的布置,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以及教學反饋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知識構成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轉變和角色認同的轉換,同時也促使教師主動學習先進教學技術,提高教育教學技能水平。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教師;理念轉變;技能提升
一、課前準備——建立新型知識觀念和教學理念
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形式下,知識更傾向于一個獲得的過程。這個獲得過程主要由學生和他的學習伙伴在“學習共同體”中完成。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綜合考慮知識背景和經驗遷移,在知識表述和講解過程中綜合難易程度、形象性、熟識性等因素組織學習輔助資料。
對都江堰進行細致的講解是《都江堰》一課歷來的授課習慣。在“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下,教師提供了兩部分的學習資料:第一,有關都江堰傳說故事、歷史發展、修建過程、運作原理的微課并附加都江堰工程圖;第二,關于作者余秋雨的信息,文化散文的內容、特點、風格、影響等文字資料以及相關網絡資源地址。同時,教師精心設計了四個有關都江堰及其文化意義、李冰父子精神品質的思考問題,將它們作為第一個教學環節的任務布置給 “學習共同體”,讓學生自主學習。
把本應在課堂上完成的學習任務前置,直接交給“學習共同體”的做法,極大地考驗教師對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和透徹度,挑戰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度。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完成了知識的再深化、再理解,對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也有了新的審視與認知。更重要的是教師轉變了教育教學觀念,在與“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合作中,開始學會將掌握知識看作是一個需要傳授者和學習者相互參與的知識創新和演化過程,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最終實現轉換教學理念、教學思路的目的。
二、課堂教授——關注學生,強調溝通, 轉換角色
在與“學習共同體”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工作從“以知識研究為主”轉化為“合理整合知識,重點關注學生”,教學模式也由教師主導轉化為師生對話。教師必須扮演比以前更復雜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提供和傳播者,更應該是學習團隊的引領者、人際關系的調節者、心理問題的疏解者。
課堂上,教師首先呈現學習資料中的一段文字,引導學生概括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三個重要元素:文化、歷史、自然。每個學習共同體自選一個元素,結合課前學習成果對課文進行深入賞析。在研討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各組并參與到共同體的討論中去,了解學生討論動向,掌握基本學情。當學生討論中遇到難點時,給予適度的點撥;當討論偏離主題時,及時予以引導和調整;遇到共性的問題,教師就留意采集,以備接下來集中解決。教師基本把握了學生對課文研究、理解的方向和深度,掌握了傳統教學課堂上必須以逐個問答的形式才能獲得的教學效果情況。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階段,每個學習共同體都將他們的研討成果向全班匯報。在此過程中,勢必會出現認知深淺的不同和意見分歧。教師針對每一組的匯報情況予以點評和修正,在課堂上就完成了學習成果反饋。經過匯報交流,學生對文化散文的三個元素的理解逐漸深入,但也顯現出了一個共性的難題,就是三者是如何互融互通,貫穿全文的。教師適時拋出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返回文本,兩兩聯系,在文中落實三者關系。經過學習共同體再一次的討論和匯報,學生逐漸把握了本篇文章由自然及人,由人及精神的思維脈絡,也理解了文化散文將自然、歷史、文化三者相融相通的風格特點。
這種溝通交流式的師生對話是平等開放的,教師放棄原了有“傳述式”的教學方式,將“溝通、對話、引導”放在教學過程的重要位置,變“知識傳授”為“以溝通交流為基礎的能力培養”。以問題促進討論,以討論分析問題,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師教學組織引導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摒棄了傳統的“教書匠”身份,向“多面手式的”教育者發展,實現教師教育技能和知識技能的不斷提高。
三、課后反思——學習新技能,面對新挑戰
發達的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育教學信息。從知識傳授角度來講,互聯網完全可以取代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知識的初學過程。面對這樣的挑戰與圍困,教師必須積極投入網絡及媒體教學的學習中去。在《都江堰》教學過程中,教師從網絡上收集整理了與都江堰相關的諸多資料,隨后對其進行細致的篩選和刪減,制作成適合學生自學的學輔材料。其中包括由視頻、音頻、圖片和教師講解共同構成的微課、與作者相關的文字材料、用于自主學習成果的檢測試題和課后拓展反饋試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以學生自學情況為中心精心設計了適用于只能白板的互交式教學課件,課堂上將課件和智能白板的功效發揮到最大,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過。事實上,無論網絡資源如何豐富,教師都因更了解學情,而具有突出的教學優勢和針對性,加之教師的反饋是及時的、人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在互聯網幫助下進行教育教學的教師,其教學效果一定遠遠高于那些停留在只用教材和參考書來講課的教師。
四、結語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形式是一次挑戰更是一種機遇,教師應抓住機會,重組知識,改變理念,轉換角色,形成全新的教育思維和模式,讓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專業進步體現出時代的印跡,使教師始終站在教育潮流的前沿,不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