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白琳
?
城商行突圍
文/本刊記者 白琳
只有通過研究自身特點和本地經濟金融特色,確立更為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與大型銀行錯位競爭,才能在轉型發展中成功突圍。
我國城商行經過逾20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根據銀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3月,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23.82萬億元,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例達11.7%。2015年,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雜志“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有132家中資銀行入圍,其中不乏城商行的身影。
當然,在城商行這個龐大的群體內部,發展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城商行在規模、業務結構、發展方向上的不同。位于城商行第一、二梯隊的北京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發展水平已經相當于中型股份制銀行的水平。如北京銀行20年來,依托中國經濟騰飛崛起的大好形勢,先后實現了引資、上市、跨區域等戰略突破。相比之下,大多數城商行仍屬于地方型中小銀行。規模最大的北京銀行在2015年末的總資產已經達到1.84萬億元,而最小的城商行資產規模僅數十億元,差距達數百倍之多。
城商行自成立以來,以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作為基本市場定位。2012年開始,與地方經濟關系緊密的城商行步入下行通道,資產增長明顯放緩,盈利能力持續下滑。與此同時,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相比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資產質量壓力:大部分城商行基礎管理較為薄弱,對風險的把控能力不強,前期規模高速擴張和跨區域發展所帶來的管理半徑擴大所隱含的潛在的風險,在經濟下行中逐步顯現。
另外,作為中小銀行,城商行在產品創新、風險管理等方面,與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城商行具有決策鏈條短、經營靈活、扎根當地的優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規模小、地域限制、同質化、人才短缺等劣勢。面對經濟新常態、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城商行面臨著更大的轉型壓力。如何揚長避短,找準自身定位,已成為城商行轉型突圍的關鍵。

在轉型突圍中,外匯業務不失為重要抓手。外匯業務具有資本占用少、風險相對可控、綜合收益較高等特點,已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產品。發展外匯業務可以使城商行形成本外幣一體化經營,實現本外幣業務的互促互進。當前,一些城商行順應客戶“走出去”的需求,大力發展外匯業務,穩步推進國際化布局,并在拓展業務的過程中不斷探尋并最終確定了自己的特色與定位,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自己爭得了一席之地。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商行:上海銀行,以“兩岸三地跨境金融服務”為特色定位,通過培育和塑造經營特色,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寧波銀行,立足區域經濟拓展國際業務,立足自營驅動推進金融交易,使其在外匯業務上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日照銀行,運用物聯網技術解決動產質押貿易融資發展難題,其大膽創新對業界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
不難看出,在百舸爭流中,能贏得較好發展的城商行,無一不是在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創新。只有通過研究自身特點和本地經濟金融特色,確立更為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從區位優勢入手,做深做透區域市場,與大型銀行錯位競爭,才能在轉型發展中成功突圍;與此同時,還應在風險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做好配套支撐,以確保特色發展戰略的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