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成果。在黨情國情世情深刻變化的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既要完善宏觀制度建設,也要強調微觀黨員修養。本文以黨員個體為邏輯起點,分析當前加強黨員修養必要性,為如何實踐“兩學一做”提供路徑選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黨員修養
在黨情國情世情深刻變化的形勢下,在完善宏觀制度建設的同時,更應立足微觀層面,加強黨員修養,提高黨員素質,為黨的建設提供優秀而充足的人才資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的干部隊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好堅實的微觀基礎。本文從當前加強黨員修養的必要性視角進行分析。
一、黨員結構現狀要求加強黨員修養
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方面推動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市場將資源配置給不同人群,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逐漸形成不同的階層,導致意識形態趨向多元化。在現有的8026.96萬名中共黨員中,就黨員從事的職業來看(見圖一),農牧漁民黨員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學生黨員所占比重最小,其他職業人員中民營企業家、個體戶等進入黨組織,表明黨員構成成分趨向多元化。因此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工農聯盟的政權基礎依舊不變,而黨領導的階層增多。在中國,農民人數最多,基數較大,黨員構成比例最大。學生人數較少,發展名額有限,所占比例最小。民營企業家、個體戶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而增加,是黨員構成的最新部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組織基礎變化的明顯表現。在繼續推進的經濟轉型中,不同階層都在分享同一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因而必然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存在暫時穩定或潛在激化的矛盾,階層間的矛盾通過不同階層人民加入共產黨而反映到黨內,成了黨組織的內部矛盾。黨的內部矛盾,不是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集團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更不是具有本質區別的意識形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內部矛盾在黨組織中的表現,具體表現是保持先進性與喪失先進性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可能隨著黨員隊伍的不斷壯大而逐步深化,黨員人數越多,黨員的思想越趨向多元化。
圖一
在八千余萬的共產黨員中,從事不同職業的黨員,個人財富、社會地位、聲望等往往不同,不同的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又使同為黨員的人群屬于不同的階層。階層不同,黨員的思想觀念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因此,在根本問題上,來自各階層的黨員能一致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一致走社會主義道路,能一致堅持黨的指導思想,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如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拜權主義、宗派主義等腐朽思想的意志力存在差異。因為思想觀念存在差異,所以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有差異,并且有差異的思想觀念可以相互滲透,好的會變壞,壞的會變好。建國前,革命的大浪淘出了黨員中的真金,革命的熔爐煉出了黨員中的精華?!凹诧L知勁草”,在危亡中站起來的黨員是黨的脊梁,拯救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他們無愧于英雄的稱號。建國后,建設中,“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是要打敗戰”。
階層結構,作為黨存在和發展的階級基礎,不可以不深究而細查。除去少數敵對勢力、分裂分子,“年滿十八歲的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愿意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黨的決議和按期繳納黨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黨,若是海;群眾,就是百川。海納百川而成其大,黨納各階層群眾而成其大,“這是一個極大的躍進。這是使我們的黨成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黨”。“但是缺點也就跟著來了”,黨員的思想觀念趨向多元化,黨員隊伍的純潔度就面臨考驗。因此,要通過加強黨員修養,改造黨員的主觀世界,達到“又紅又專”的目的,保持黨員隊伍的純潔,跳出“歷史周期律”,避免“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歷史悲劇。
二、傳統文化的現實影響要求加強黨員修養
“學習和了解歷史,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社會活動規律,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歷史知識豐富了,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為開闊,精神境界就可以大為提高,思維層次和領導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個新境界”。在歷史演進中,客觀因素的變遷是絕對的,但不是瞬間實現的,其中,生產力的發展是活躍的,卻在穩定的生產關系下保持一定的水平,而自然環境的大規模變遷則是緩慢的。現階段的客觀因素是歷史長期演進積淀的結果,只有充分理解歷史過程及歷史當事人對歷史的經驗總結和智慧升華,才能宏觀上認識今天的歷史地位、把握明天的歷史趨勢。而在歷史演進中凝固下來的傳統文化,必然隨著客觀歷史條件的變遷而進化,但傳統文化固有的慣性決定了其大規模的本質上的改變是滯后于客觀條件的。傳統文化的延續是世代相傳,盡管下一代人的思維方式會在某些方面區別于前一代人,而前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卻在身教言傳中對下一代人的思維方式的根本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除非歷史演進到社會形態出現本質的改變。即便如此,新型社會形態的主體思潮也會在某些方面出現與舊有社會形態的思潮上的相似或相同點,盡管有質的區別。比如文藝復興,宣揚的是新興資產階級思想,而表現出來的卻是復興沒落的奴隸社會文化。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積淀,在人們的思想中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對人們具有較高的感召力。無論是“焚書坑儒”,還是“大興文字獄”,或者是“打倒孔家店”,都無法徹底摧毀中國傳統文化,只能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內涵,使傳統文化在揚棄中適應社會新要求。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生命,在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開放而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與中國實際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適應和革新了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自成體系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近現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違背歷史潮流的部分不斷瓦解消亡,而精華部分則流傳下來,繼續影響著中國人。傳統文化里的“修身”,既在中國人意識里根深蒂固,在中國文化里影響深遠,其內在的封建性又被逐步剔除,符合提高黨員思想素質的時代要求,所以,將黨的建設與黨員“修身”有機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根植中國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選擇,所以二者結合具有內在必然性。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點要求加強黨員修養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時代不同,代表的階級立場不同,反映著東西方文化思維的不同,但同屬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都不同程度上思考著世界的本質,都反映著人類對未來世界的美好向往。相通點是溝通二者的橋梁,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著文化上、思維上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一元論與辯證法,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承認矛盾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荀子、王充、范縝、王夫之等思想家,在與唯心主義的斗爭中,發展了中國的樸素唯物主義,周公、老子、王夫之等思想家,在與形而上學的斗爭中,發展了中國的樸素辯證法。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接觸并樹立了唯物思想與辨證思想,無疑對接受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起到了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對于謀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中國人而言,馬克思主義無疑指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所以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在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代要求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中國的深化改革,最能把握改革的實質內涵,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第二、馬克思主義描繪的共產主義世界,與中國傳統價值追求的大同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共產主義社會里生產力極大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種近乎天堂的人間世界,在中國的《禮記·禮運》那里表述為“老有所終,幼有所依,壯有所用,鰥寡孤獨疾廢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在陶淵明那里表述為“黃發垂髫,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在李自成那里表述為“等貴賤,均貧富”的均平時代,在《天朝田畝制度》那里表述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天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完整的科學的著作對未來世界作出宏觀上的把握,但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早已分散出現在各個時期的思想家著作里。盡管馬克思主義倡導進行階級斗爭來實現理想社會,中國傳統文化寄希望于圣賢君子的出現;盡管馬克思主是科學的推斷,中國傳統文化是美好的遐想,二者卻在喚起人們改造現存世界的精神鼓舞上,具有高度的一致。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理論品質是改革創新,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創新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發展觀,而其體系是一個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隨著客觀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各國革命實踐經驗總結而不斷完善,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體現出強大的包容性。而中國固有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唯新”等命題體現的就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代替,而儒家思想也主張“損益”,逐步改革,吸收各家思想,完善自己。如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政”、義等思想,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等思想,朱熹則使儒學達到理學的巔峰。兩個穩定卻開放的思想體系,能夠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找到新的時代內涵,使各自的理論體系與時俱進不至于僵化到被時代遺棄,這就決定了二者都具有相互接納的內在理論基礎和實現融合的可能性。
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是一項浩大復雜的工程,而本文,只是略微提出,用以證明加強黨員修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選擇。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為二者融合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而理論上融合的結果,則是二者共同的理論要求的實踐。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鄧小平.《鄧小平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4]江澤民.《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5]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6]崔龍水,馬振鐸主編.《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簡介:
劉強,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