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仲康
【摘要】學生要學好品德與社會課程,就必須擴大視野,突破局限,使知識延伸到課外,通過實踐學習相關知識,從而既開發潛能,又鍛煉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一、新教學模式課題的提出
素質教育在當前我國小學中全面推行,在近幾年又適時地提出了新課程改革。在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小學生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嬌生慣養,家長處處保護,因此在德育方面教育較為欠缺,因此教學重任就交給了我們這些品德教師工作者。然而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在當前《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仍存在著“假、大、空”的特點,教師難以轉變教育觀念,使課堂效率較低。在我調查的100名學生中,70%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較為枯燥,因此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然而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經強調,“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我們需要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并且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當前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學生生活的圈子不只是一個封閉的范圍,而是開放的大環境,因此他們對于生活的認知也不僅僅局限在小的領域。因此我們應當轉變教學方法,通過多元化的方式來促成學生良好品德形成與更正確地認識社會。
二、通過合作討論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中缺乏溝通互動,所以課堂學習氛圍低沉,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合作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通過討論、互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學習《社會呼喚誠信》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誠信是什么?誠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我們要如何才能做一個有誠信的人?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在書中查找問題的答案,并且組建討論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合作找到問題的答案,之后,教師給回答最好的小組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讓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關注教學過程與培養習慣相結合
課堂猶如飽滿的種子,細節猶如燦爛的瞬間。假如能捕捉細節,就能讓課堂如虎添翼,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一個動作、一記眼神、一種自信的神情及獨到的見解等都與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息息相關。小學生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表演的欲望及模仿力非常強烈。我在設計課外延伸時,讓學生來排練課本劇或生活情景劇,讓學生在表演模仿中提高品德情感,培養良好品質。如學完“我們的班集體”之后,結合班里有個小朋友腳扭傷事件,我引導學生當你遇到有困難的人時,是否能夠伸出援助之手。我設置一個場景,一位老奶奶提著一件很重的東西在路上走,你看到了會怎么做?學生積極要求上臺表演,有攙扶老奶奶走到家里的,有幫老奶奶提東西的--學生從不同的表現中,可以看到學生幼小心靈的閃光點。如教學“共建文明家庭”時,讓學生先說說招待客人有哪些基本禮節后,然后安排小組表演小品,每一小組先進行充分準備,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最后請學生上臺正式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知道如何招待客人,培養學生如何與人相處的能力。假如一節課能讓學生學會一個好習慣,這對于學生的發展必將是終生受益的。
四、讓品德與社會的課堂融入生活中
學校給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定位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社會日常生活,其關鍵是不局限于課本,盡量向課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和調研活動。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各種途徑讓學生做社會調查、踐行社會研究、參觀相關社會現象,讓學生真正走出教室,見識廣闊的社會環境,真實地體會社會道德標準,培養適應社會的各項綜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說:“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我們要讓學生接觸真實生活的鮮活事例,體驗社會生活和將來需要經歷的人生。之所以反復強調要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是因為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影響。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是,通過研究找出最有效的教授方法,給學生最好、最實際的品德與社會教育,為學生成長為優秀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打開課堂,開放教學模式
“開放型教學”是我們提出的與傳染封閉式教學相對的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教學中,僅僅將教學視野放在課堂中,而我們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是為了拓寬教學內容與形式,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自由地學習與感悟。我們在教學形式上可以以一些學生能夠參與進來的活動為主,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參與活動來將知識更深地記憶在腦中。我在教學中的主要活動形式一般由學生小組的討論與搜集資料、角色扮演、游戲等方面組成。由于活動的多元化,可以讓學生充滿興趣,在玩中學。比如我會讓學生每人準備自己全家的照片,然后給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并且把一些家庭趣事分享給他人。或者讓學生分組來扮演一個個家庭,并且通過表演的故事來勾畫出各種家庭。除了在課堂中針對課本內容設計活動,我們也可以定期組織一些其他的教育活動,與節日等有機結合。比如為了能夠增強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與集體榮譽感,我會組織學生參與“夸夸我的班級”主題活動,通過學生自己編排的活動來展現自己對班級的熱愛。在教師節的時候,學生也會自己組織向教師獻花與問候,這充分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望與對師長的尊敬,對他們的品德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六、注重評價實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對于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要及時反饋,要重視教學評價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重要作用。教師可采用師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進行評價,評價時應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堅持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提倡多元、多角度、過程化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發展;充分尊重觀念上、思想上、情感上個性差異的學生,接納智力、心理品質各不相同的學生,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熱情。在動態評價中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而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水平。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發展、變化和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文軍.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9).
[2]穆文紅.莫非,孩子患上了“恐高癥”——對一堂《品德與社會》課的追問[J].人民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