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常翠
針對剛告別小學階段進入初中生活的這群青春期的學生,如何激發其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一直困擾著廣大初中語文教師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思想叛逆,且對如何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沒有一個成熟的心理定勢。這樣一群正處在“心理斷乳期”的學齡對象,如何激發其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選用如下方法:
一、“成功遷移”激趣法
縱觀我們個人的成長歷程,不難發現,我們每個人的進步和成長都伴隨著一樣東西——“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獲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的每一個成長進步的肯定和賞識。放諸語文教學中也是一樣。生硬難懂的文言文,多數學生都是望而卻步。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喜歡上文言課呢?“成功遷移”是我實踐過的最好的激趣法。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明的個體,都有各自身上閃光的地方,利用其閃光點作為切入口,能更好地激起其學習的興趣。在我所熟知的語文教學中有這樣一種情況:班里半數以上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是厭惡的,針對這一大群學習主體,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其意識到他們在某一方面是成功者,在另外一個方面同樣可以做得很好,對此進行成功遷移。
就比如在文言文教學時,先給學生提示性的注釋,讓其梳理文意。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做到,在此,他們可以汲取到自信心,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成功的個體。繼而趁熱打鐵,讓他們成功完成一篇文言文的背誦,并在此基礎上定位給他們下一個目標:理解性記憶。學生在每個環節中找到了自信心,在理解環節中滲透人文思想教育,讓其思維和作者的思想產生碰撞。此時,學生的方向性和價值觀初步形成,下一步的學習就有了心理積淀。
鼓勵和賞識是對學生學習激勵最好的催化劑,有時老師一個贊許的微笑,學生渾身就是力量;一個肯定的眼神,學生就找到了方向。所以,在教育教學中,賞識和激勵是學生成長的基石,成功遷移更能讓學生換發其鮮明的個性,也能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真正的人文色彩。
二、“故事型”教學激趣法
語文科教學的方法是多樣且靈活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都行,并非要千篇一律地按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針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可以將生硬難懂的文言文教學以講故事的形式展開。文言文的教學,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如果只單一的知識傳授,這一塊上的教學很容易鉆進死胡同,學生厭學不說更不會達到預期的設想。為此,每當進行一篇文言文教學時,我都會花一部分時間以故事的形式講透背景和作者。比如在進行《桃花源記》教學時,針對本文的特殊性: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一詩的序文。著作年代久遠(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作時作者已經57歲,在那樣一個亂世,本有“大濟蒼生”之志的陶淵明,其一腔抱負根本沒法實現,故辭官歸隱,成為遺世獨立的隱士——躬耕荒僻,隱居田園,以此保持其高潔傲岸的人格情操。本文若按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學生的理解就會停留在表象認識上,根本就理解不了他雖然“心遠地自偏”,但“大志常在”,仍然關心國家政事。他拒絕浮華,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所以以故事的形式先給孩子講解《五斗米》的故事,只為更好地了解人物及其思想,緊隨其文提醒學生全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漁人行蹤的不同地點:發現桃花林——進入桃花林——訪問桃花林——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順序,明白課文所描繪了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剝削,沒有戰亂,和平安寧,社會平等的一個與黑暗社會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所要寄予的是作者對桃花源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動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同時,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白這種理想的愿望,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以故事的形式鋪設蓄勢,結合課文提供的人文環境的熏陶,學生對課文就能在怡情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詼諧引申激趣法
文言文課堂教學上,能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參與互動已經算是成功的有生成性的課堂教學,而那百分之十的學生是不是就要將其放棄了呢?答案是絕對的:不能。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這部分學生的精神懈怠,客觀層面上教師無能為力情有可原,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這類學生不能罵,更不能嘲諷,否則事與愿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下課來,將計就計。順著他們的心思揣摩其最感興趣的話題。然后臨場巧設一個故事情節,最好將其編入話題里去。
我在教學中常有這種實例。比如在上到《醉翁亭記》的排疑解難環節時,由于此環節上重點難點集中,會顯得枯燥無趣。學生的思維要能隨時緊從更是不容易做到,他們的分心和困惑在所難免。此時,教師口沫橫飛已經筋疲力盡,在看到學生的不能緊從,往往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一不留神還會鞭策那些不想學的學生。每當這時,我一般情況下會停下課來,講個笑話,或是把課文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蹲砦掏び洝防镏v到太守宴一環節上,學生已經再難集中精力聽講,于是我把歐陽修那種清正廉潔的“釀泉為酒;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勝,”的寄情山水的性情臨近學生實際:其實呀!歐陽修喝的酒就類似我們佤族同胞們釀的小甄酒。所謂的“山肴野蔌”就是我們當地的山珍“蕨蕨菜,魚鮮菜等等”。這樣一來,又可以解決難點:歐陽修的清廉,不鋪張,與民同樂的思想;又能讓學生跨越時空地知曉古時候人的為官之道。歐陽修的“臨溪而漁”,其實就是學生們周末到水庫邊或溪邊觸魚的情形。這種情形是上述提到的那百分之十的學生常日所為,這樣一來,那群學生是反應最活躍的一個群體,既激發了其學習的興趣,又化解了重難點的探討。
在當下,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教學已經被異化了,課堂教學中少了人文環境的營造,多數情況下充飾的是題型的講解,答題方法的指導……殊不知,語文科教學的靈魂從一開始就缺失了。停下課來緩解一下,尊重學生的人性本真,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學的方法探索任重而道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還語文學科人性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