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導入是指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和認知準備,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教學行為。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心智,啟發他們的思維。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應該構建愉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一堂課的開始,就被一種愉快而和諧的氣氛所吸引。要創設懸念,精心設疑,創設“憤”“悱”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教學導入作用 教學導入方法 教學導入注意事項
教學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的一環,“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有助于整堂課教學的成功。在教學中,如何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誘導學生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的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導入的作用
(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好的教學導入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大腦皮層上的有關區域便形成了優勢興奮中心,對注意的事物專心致志,甚至會忘掉其他一切。這說明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對周圍其他干擾的抑制力就越強,因此這時接受信息的靈敏性特別高,信息的傳輸率也最高。所以,教師應在學生進入教室后情緒尚未穩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運用適當的手段或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集中到教學的學習上來。使學生為新課的學習作好精神準備。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積極的意向活動。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堅定性。
(三)承上啟下,為新課的學習做鋪墊
新課導入,應該起到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的作用,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平道路,打牢基礎。
(四)為新課的展開創設學習情境
良好的新課導入可以起到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過程,為新課的展開創造良好條件的作用。
(五)便于聯絡師生之間的感情
魏書生常用與學生一起唱歌、讓學生猜謎等活動引入新一堂課;楊初春也常用唱歌、設置情境來引入課題。這樣師生感情驟然拉近,學生學習積極性迅速提高,課堂氣氛得到活躍,為一堂課的成功奠定了扎實的感情基礎。
當然,新課導入的作用還很多,可以激發教師自身的教學激情,可以指導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等等。但一切“導入”的目的,都不能偏離“引入正題”這一軌道。
二、教學導入的方法
我們一向倡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導入也應如此。
(一)開門見山導入法
所謂“開門見山導入法”,是指單刀直入,直切主題,在上課伊始,不加其他環節,由教師直接引出新課內容。這種導入方法的優點是直接明了,節約大量課堂時間。開門見山導入法主要適用于與以前所學知識無聯系的新知識的傳授中。開門見山法的優點顯而易見,但缺點也較多。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適用范圍窄,由于省去了導入新課這一環節,課堂結構就顯得疏散。
(二)激趣引探導入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課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抓住中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他們。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導入新課,消除學生因學習新知識而產生的緊張情緒。
(三)溫故知新導入法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任何新知識都是前面知識的發展變化,新舊知識之間都有一個連接點。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做好新舊知識的連接工作,以舊知識作為橋梁,找準新知識的固定點和生長點,把新舊知識熔于一爐,組成新的網絡。使學生的知識不斷遞進,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實現學習的同化和順應。
(四)動手實踐導入法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持久集中。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挖掘教材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的手、腦、眼、口同時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在情境中思維,在活動中思考。
三、教學導入應避免出現的現象
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導入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如果呈現新知識的方法單調呆板,千篇一律,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因此,課堂教學的導入應避免出現以下幾種現象。
(一)方法單調,枯燥無味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不能靈活多變地運用各種導入方法,總是用固定的、單一的方法行事,使學生感到枯燥、呆板,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對導入新課的重要性重視不夠,因此在備課時沒有下功夫;或者是由于手頭資料缺乏,苦于找不到方法和材料。
(二)洋洋萬言,喧賓奪主
新課的導入時不能信口開河,夸夸其談,占用大量時間沖擊新知的探索。導入這一環節在整堂課中只能起到“引子”作用,起到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導入正課的作用。所以在導入新課時一定合理取材,控制時間,恰到好處,適可而止。
(三)離題萬里,弄巧成拙
導入新課時所選用的材料必須緊密配合所要講述的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更不能與正課有矛盾或沖突。否則不但起不到幫助理解新知識的作用,反而會干擾學生對新授課的理解,給學生的認識過程造成障礙。
總之,無論采用哪一種導入法,都必須具有吸引力,短時到位;必須具有趣味性和針對性。同時還要注意年級、教材、課題、環境、時間等因素。切忌廣告式和故弄玄虛的導入。當然,每一種方法不應該是孤立的,我們要融會貫通,充分體現“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參考文獻】
[1]2011年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天津教育出版社 馮恩洪 著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3]中國青年出版社 安奈特·L·布魯肖著《給教師的101條建議》
[4]周小山主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
[5]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克正主編《四塊高效學習法》。
[6]天津教育出版社 余永紅 董廣生主編《激發孩子持久的學習動力》。
作者簡介:饒天聰,男,漢族,1977年06月,大學本科、中學語文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