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紅
初中美術繪畫教學是中學美術教育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是促進中學生想象和創造力發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中學生借助繪畫活動表現自己對生活、事物的態度和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手段。
一、準備階段:
1、學會觀察。
在美術活動中,培養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中學生認識、理解、創作的主要途徑,也是發展中學生繪畫能力的關鍵。觀察是引導中學生去“發現、挖掘美”,是繪畫活動的基礎。首先.要培養中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只有引起中學生的興趣,才能讓中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其次,學習觀察的方法,提高中學生觀察的能力。在中學生進行觀察活動時,教師如不作提示或啟發,則中學生的觀察往往是膚淺的、零亂的,教師可用語言組織和幫助他們有目的地進行觀察。以寫生畫《樹》為例:帶中學生去公園觀察樹,采用對比觀察法,先引導中學生比較說出各種樹的大致形狀,如問:“松樹遠看像什么?冬青樹像什么?”這樣在比較中中學生很快注意到對象的主要特征;再啟發中學生比較觀察這兩種樹的高矮、顏色的不同等。還可以從遠距離觀察到近距離的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使中學生在老師的充分引導下逐步學會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靜到動的觀察方法。
2、提高欣賞能力和水平。
在觀察階段的基礎上,應引導中學生去理解、感受美的事物,從而提高中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素質,為繪畫創作活動打下另一個基礎。首先,要選擇大量適合中學生欣賞的事物或作品,通過讓中學生欣賞各種美術作品、音樂、語言及自然景物、周圍環境等,引導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體驗美的東西。其次,用對話法指導中學生欣賞作品。例如欣賞印象派畫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可引導中學生從內容、形式方面進行局部和整體的欣賞。教師不但要學會自己提問題,而且要教中學生提問題。如從內容方面提問:“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這些人在干什么?他們有些什么姿態?從畫面上能看出這是一天的什么時間嗎?”從形式方面提問:“畫面上有哪些線條?看上去感覺怎么樣?用了哪幾種顏色?”教師用問題引導中學生思考,幫助中學生總結,可清理思路,進一步加深體驗。
二、繪畫創作階段:
此階段是中學生繪畫技能練習和繪畫表現相結合的階段,是相輔而成的。要按發現美到理解、感受美到表現美的過程,也就是在觀察、欣賞階段的基礎上,組織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繪畫創作活動。
1、結合中學生生活經驗,引導中學生進行繪畫構思。
中學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知識經驗,具備一定的繪畫技巧,教師可充分引導中學生聯想起以往的知識經驗,指導他們確立創作形象,在腦子里構成一幅畫,并會用語言表達出來。例如畫故事《龜兔賽跑》,教師先引導中學生熟悉故事的內容情節,再讓他們邊欣賞故事,邊閉上眼睛想象一幅幅畫。故事中形象鮮明、情節有趣,兔子和烏龜又是中學生日常學習中感知過的,他們能充分發揮想象,積極展開思維活動、有的按照故事情節設想畫面(如兔子睡覺、做夢,比賽場面等);有的著重按人物情緒想(如兔子不高興的表情等)……每個中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構思,使繪畫內容和形象更為豐富。
2、繪畫實踐階段。
讓中學生把自己所構思的畫面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一個繪畫技能練習和表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學生所想的不一定能完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以使中學生的練習和表現更進一步。
首先,不同能力的中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教師應不斷了解、觀察中學生,起充分的指導作用,讓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作畫,成人不應強加繪畫內容。例如畫《活動人》,即請中學生根據人的動作表演而作畫,整個活動沒有教師的示范講解,也沒有統一的繪畫技能要求,只是讓中學生在直接觀察感受后進行創作活動,并對不同發展水平的中學生提出不同的繪畫要求。
其次,為中學生提供大量的繪畫工具,讓中學生根據自己創作的需求選擇工具和材料。工具的變化,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刺激,可以激發中學生參與繪畫活動的積極性。除蠟筆、水彩筆外,還可以用棉簽、竹簽、紙團、樹葉、粉筆、毛線等材料作為中學生的繪畫工具,讓中學生學習選擇利用這些工具來繪畫,不僅能提高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能使中學生對繪畫技能的掌握更快,更能表現出中學生自己作品的特色來。例如在故事畫《龜兔賽跑》中,我提供了各色掛歷紙、水粉顏料、蠟筆、水彩筆、毛筆等,讓中學生根據自己創作的需要,選擇工具進行作畫,結果中學生有的選擇水彩畫,有的選擇蠟筆畫,還有的是剪貼畫、水粉蠟筆畫等,畫法不一,內容卻很豐富,各有特色。
再次,采用多種新穎的教學手法。從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來看,在教學中,學習方式的多樣性的新穎性對中學生主體性的積極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我采用了手指畫、簡筆畫、寫生畫、意識畫、印畫等多種新穎教學手法,讓中學生更有興趣的參與活動。例如在一次手指畫教學中,我帶中學生到一塊大沙地上用手指隨意作畫,中學生不受畫紙的限制,可以無拘無束地畫,提高了大膽作畫的能力。在老師的“還可以用什么東西來畫?怎樣完成一幅很大的畫”的啟發下,中學生隨手撿了枯樹技、石塊、小棒等廢物幾個人商量地開始畫了,中學生的興趣性明顯增強了,并培養了互相合作精神。
三、評價作品階段:
評價中學生的作品,我主要是從中學生自評和互評兩方面著手的:
1、中學生自評。
就是讓中學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講述自己的繪畫內容和所表達的意思。教師要充分肯定中學生的作品和想法,只有當中學生的講述遇到困難時,教師才可以適當指導。例如在《畫音樂》講評中,有的中學生用抽象的圖案或冷暖色塊、線條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一時難以表述,教師可引導他說:“你用的這種顏色是冷的還是暖的?感覺怎樣?”“這些線條起伏真大,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好像誰在跳舞?”逐步讓中學生學會講述自己的感受。
2、中學生互評、欣賞。
即引導中學生互相觀察、欣賞別人的作品,了解別人作品的內容,并從中體驗到美感,提高中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審美意識。因為中學生之間的思想和情感是相通的,他們的作品最容易被小伙伴所感受、理解,這是一個能動過程。例如在簡筆畫《鴨子》中,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用學習一筆畫的方法畫了鴨子的動態,雖然中學生畫得不工整,但畫的姿態不一、稚趣可愛。讓中學生互相觀看,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并講一講:你最喜歡誰的作品?為什么?中學生們會說出“他畫的鴨子在睡覺”、“我最喜歡那只的跑的鴨子”、“那只鴨子只有一條腿”等。有時中學生的評價并不正確或有些表面化,教師可引導中學生從畫面的布置、顏色的搭配、形象的表現等方面來評價作品,這樣在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又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