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敏 普嬌
【摘要】在信訪過程中民眾的官本位思想表現為“信訪不信法”、“棄法轉訪”、“以訪壓法”等, 而官本位思想在我國民眾中是為思想文化傳統,一貫有之,且廣泛存在根深蒂固;加之我國政府現行單一行政管理體制滲透到社會的各領域,潛移默化地強化了民眾的官本位思想。由于思維的慣性,所以這種官本位思想在信訪過程中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的利益訴求渠道狹窄與利益訴求本身之間的矛盾沒有緩解。
【關鍵詞】官本位 信訪 原因
一、官本位思想在信訪活動中的表現
所謂“官本位就是把是否為官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1。在信訪中,民眾的官本位思想表現為“信訪不信法”、“棄法轉訪”、“以訪壓法”等等,具體的:涉訴涉法信訪中一些民眾既希望通過法律途徑實現權利救濟但又擔心司法不公,故而希望借助己方與相關領導的關系使得某些領導以干預批示的方式向法官施加壓力強化自己在司法中的地位,達到增加己方在案件中勝訴的幾率的目的。對于尚在訴訟過程中的案件,上級機關或者有關領導直接批示或者交辦案件,導致訴訟程序的非正常中斷,影響訴訟秩序,案件的獨立判斷,造成司法不公。另外,一些信訪民眾本身的利益訴求不符合政策規定或要求過高或利益訴求解決之后不斷提出新要求或堅持無理要求堅決不退讓,出現在信訪部門結案之后仍繼續來訪等等行為,使得信訪至始至終都循著“訪”這條路徑反復,而不是通過訴訟、仲裁等法律途徑來終結。
二、現實原因
(一)、官本位思想廣泛存在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我國漫長的臣民式封建政治文化傳統,我國廣大民眾官本位思想可謂根深蒂固,輕易不可撼動。民眾的官本位思想體現為官尊民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也同樣按官本位思維來解決問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發生各種自己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被侵害的行為時,民眾想到的是通過打聽該事件由哪位官員負責,進而送禮、送錢等等尋租行為達到保障自身利益的目的;更為明顯的是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民眾盲目崇拜官員,真心盼望一位好干部好領導能來為他們辦實事改變當前狀況,即使該官員有時違背依法行政的程序,民眾也不在意,認為只要達到目的過程并不重要。
(二)、我國政府單一行政管理體制滲透到社會的各領域
我國由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全能政府還未完成對市場經濟管理的轉型,表現為我國各類管理組織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化的普遍的行政化、官僚化傾向,這種政府單一的行政管理體制滲透到社會的各領域,故而進一步加深了民眾的官本位思想;例如,各級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等單位大量參考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而這些單位與普通民眾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接觸,對民眾的影響可謂潛移默化,進一步強化了官本位在民眾中的影響。
(三)、民眾現實利益沖突多發與利益訴求渠道狹窄、不通暢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各種矛盾逐步凸顯,土地承包、征地拆遷、安置補償、婚姻糾紛、醫患糾紛、與底層生活困難的民眾相關的低保、基本醫療服務糾紛等各類型的利益分配矛盾突出。與我國各種利益矛盾突出相對應的是,利益訴求渠道的狹窄、不通暢。作為一名普通民眾,維護自身利益的力量弱小,加之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不完善自身能力有限,還不能成為民眾與政府溝通的中介幫助緩沖或解決利益糾紛、沖突。政府對于解決民眾利益糾紛的途徑的政策宣傳力度遠遠不夠,使得普通民眾對于我國目前已有的利益訴求渠道知之甚少。非政府組織的欠發展和利益訴求渠道的政策宣傳不夠使得民眾只能憑借已有的傳統認知和經驗以及官本位思想傳統,進而導致利益訴求大量向信訪部門集聚,且不分種類和頻次,故而信訪數量不斷劇增。
結語
官本位思想在我國民眾中是為思想文化傳統,一貫有之,且廣泛存在,根深蒂固?,F行各類社會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了該思想,由于思維的慣性,所以這種官本位思想在信訪過程中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的利益訴求渠道狹窄與利益訴求本身之間的矛盾,沒有緩解。加之我國政府單一行政管理體制滲透到社會的各領域,潛移默化第加深了民眾的官本位思想。
【參考文獻】
[1]孟憲平.如何矯治官本位思想[J].黨政論壇,2009(5).
[2]海瑞潔.涉法信訪由傳統人治向現代法治的轉型——以麥肯錫7S系統思維模式為分析框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
[3]喬福龍.官本位的透視與根治——當前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4.
[4]趙長江.官本位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影響[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