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榕
【摘要】西部民族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區,多文化交織,多種宗教并存。該地區信教的人特別多,有著豐富、多元的宗教信仰資源,宗教氛圍特別的濃郁,極大地影響著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的社會生活、精神世界等。因此,本文作者客觀地分析了民族宗教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思想道德的影響,探討了加強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思想道德建設對策。
【關鍵詞】民族宗教 西部民族地區 城鎮居民 思想道德 影響 對策
就我國而言,西部地區包括12省、市、自治區,比如,四川、寧夏、新疆,土地面積較大,特別是民族自治地方,已占國土面積的64%,我國超過2/3的少數民族都居住在西部地區,人口規模超過1億,農村戶口比例較高。就西部民族地區而言,民族宗教是其社會形態必不可少的關鍵性組成要素。由于地域環境、民族習俗等因素影響,西部地區的社會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多元化特點。作為一種較強的社會力量,民族宗教和各種社會現象都有著某種聯系,比如,文化、經濟、教育。隨之,其教規、戒律等逐漸滲透到日常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思想道德造成了極大地影響,需要多角度、多層次優化利用民族宗教,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強該地區城鎮居民思想道德建設,促使信教與不信教群眾相互團結,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微薄之力。
一、民族宗教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思想道德的影響
1、民族宗教抑惡揚善倫理思想有利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就民族宗教而言,以不同的形式,比如,特定的信仰、禮義,把社會價值觀念神圣化,并借助神靈意志,制定科學、合理的宗教禁忌、戒律等,進一步規范信眾行為。長此以往,民族宗教已成為信眾自我意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宗教道德可以引導信徒避惡從善,這是其他道德教訓無法比擬的。根據相關調查表明,2/3的人都認為宗教在公民道德形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70%的人認為宗教有助于仁慈寬容道德品質的形成,65%的人認為宗教有助于善良、真誠道德品質的形成,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宗教有助于敬老愛幼、助人為樂、誠實守信等道德品質的形成。2/3以上的信眾都有著積極的道德取向,也就是說宗教道德是人類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加強我國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民族宗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實際上,宗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社會傳統習俗,宗教的教義、教規可以將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的思想統一起來,集中于宗教信仰,促使該地區人們的精神觀念、宗教生活大致相同,宗教心理、宗教情感也有某些相似之處,甚至完全相同。在相同宗教精神旗幟作用下,西部地區城鎮居民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日漸統一,相互融合,他們已有的宗教倫理道德意志也會發生質的變化,轉化為一種重要的行動力量,參與到各類道德實踐活動中,已有的道德行為逐漸被轉化為一種社會風尚。長此以往,這些社會輿論、社會風尚逐漸形成特有的社會傳統習俗,成為西部民族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社會思想道德意識具有鮮明的多元化特點,宗教對社會風尚的形成仍然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3、民族宗教可以滿足社會大眾精神與心理客觀需求,穩定社會秩序。
從某種角度來說,物質的富有、精神的滿足始終是社會大眾不懈的追求。在物質生活得不到應有滿足情況下,人們會更加注重對物質的追求。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之后,他們的精神需求將會日漸顯現,更加注重精神需求,而這體現在不同方面,信仰便是其中之一,一旦得不到滿足,將會呈現出各種問題。就我國而言,西部地區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是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關鍵性組成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信仰自由是人人都擁有的,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等決定自己信仰什么,也包括宗教信仰。在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對民族宗教在精神、心靈方面的積極作用給予了較高的肯定,遠遠高出農牧民,他們中半數以上的人都認為宗教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可以給人帶去希望,尋找到精神慰藉。甚至部分城鎮居民覺得宗教有去病免災、保佑平安的作用,可以為人指明前行的方向,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可以幫助人擺脫痛苦,正視人生中遇到的挫折與不幸,坦然面對一切,有效抑制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換句話說,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居民都覺得在精神、心理層面,民族宗教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宗教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理想的,是信徒出于情感的一種向往,能夠滿足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現實世界的揚棄,對自我的不滿,并不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可以警示信徒,促使他們不斷提升自我。在西部民族地區,民族宗教已成為城鎮居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能夠滿足他們在這方面的精神需求,安頓好他們的靈魂,是其他意識形態無法比擬的。
二、應對策略
1、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就宗教問題來說,長期尊重、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黨、國家的基本政策,而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享有的權利之一。為此,各級管理部門等必須全方位分析各方面影響因素,進一步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制定科學化、合理化的財務與政務公開制,將其落到實處,明確不同崗位工作人員的職責,有效防止權與責混淆,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避免借助宗教去干預國家行政、社會公共教育等。還要進一步完善民族宗教的特殊政策,促使不信教群眾可以正確看待信教群眾,他們都能彼此尊重,相互團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各個地區需要通過不同途徑嚴格管理城鎮居民宗教場所,動態監督和宗教相關法律法規等貫徹、實施具體情況,促使該地區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應有的保護,能夠順利參加各類正常的宗教活動。該政府部門可以和宗教寺廟訂相關規定,《民族宗教管理責任書》,層層劃分,將制定的宗教管理措施落到實處,采用定期與不定期形式檢查落實情況,采取可行的措施解決寺廟出現的問題、矛盾,嚴格管理宗教場所,維護好宗教場所秩序,促進一系列正常宗教活動順利進行,滿足信教群眾在這方面的客觀需求。
2、注重對宗教從業人員的教育、引導
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隨著該地區交通條件日漸完善,部分宗教從業人員不再安于寺廟中,忽視了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對自身所肩負的責任也沒有全面的認識,比如,打著宗教的旗幟招搖撞騙,“做法事、拿紅包”現象普遍化,大大削弱了宗教道德所具有的規范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急需要多角度、多層次教育、引導宗教從教人員,正確認識自身所肩負的責任,注重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能夠正確闡釋民族宗教的內涵,強化他們的感召力,為西部民族地區思想道德建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注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
在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對“貧富差距過大”、“不良社會風氣”等問題引起了高度的重視,更加關注該地區教育、經濟等發展,渴望社會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鄉村公共醫藥衛生保障體系得以完善。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將該地區城鎮居民高度關注的社會政治問題放在核心位置,營造良好的社會政治氛圍,多層次健全相關的制度,有效解決“社會安定、民族團結”方面存在的隱患。國家要加大西部民族地區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進該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為加強西部地區思想道德建設做好鋪墊。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民族宗教的積極作用,多層次引導、弘揚其教義中貼近社會主義道德客觀要求的積極內容,為構建良好的道德風尚提供有利的保障。
4、注重宗教儀式行為引導,大力實施得民心工程。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持續發展,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的物質水平持續提高。通常情況下,在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都會大量宰殺“雞、羊、豬、牛”,浪費現象普遍化,導致某些家庭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隨之,一系列家庭問題、社會問題不斷顯現,不利于家庭、社會的和諧,必須通過不同途徑促使該地區城鎮居民正確認識各類宗教儀式行為,避免宗教儀式浪費現象頻繁出現,減輕這方面造成的經濟壓力,避免各類家庭、社會問題頻繁出現。此外,各地區、社區要充分意識到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實施各類得民心工程項目,深入各族群眾內部,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不同渠道采取多樣化措施解決他們最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開展一系列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加強民族團結。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必須正確認識民族宗教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的影響,多角度促使民族宗教工作更加“法制化、規范化”,將民族宗教文化政策落到實處,保護好民族宗教文化,有效處理民族宗教、經濟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加強對信眾的教育、引導,促使他們正確理解、支持各項政府、民族宗教工作,更加信任黨、政府,全方位考察、培養黨員,提高黨員發展整體質量。以此,充分發揮民族宗教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指導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居民,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 ,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促進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全面發展,進一步加快我國和諧社會建設步伐,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云松.宗教信仰、民族傳統與金融發展——基于中國西部地區的研究視角[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10.
[2]杜平,田青.對新形勢下我國民族宗教地區發展的思考和建議[J].全球化,2013,08:85-95+126.
[3]郭婭.西部民族地區宗教信仰現狀及對策建議[J].民族學刊,2010,02:52-57+162.
[4]郭婭.民族宗教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居民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0:224-227.
[5]何穎.西部民族地區民族宗教群體性突發事件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0,06:173-177.
[6]植鳳英,張進輔.少數民族壓力應對研究的文化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12,08:1169-1179.
[7]郭春霞,潘忠宇.我國民族地區地方治理研究綜述[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