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敏 普嬌
【摘要】信訪是公民通過向特定機關來信和訪問,表達公民自身的意愿和訴求的的一種活動。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出現了不同形式的信訪制度,不同時期的信訪制度所偏重的功能不同。
【關鍵詞】信訪制度 歷史演進 功能
一、我國古代信訪制度的演變
(一)堯舜及先秦時期的的信訪制度
信訪活動在我國源遠流長,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信訪活動。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堯在位時,設“進善旌“置”敢諫之鼓“[1]?!斑M善旌”即為進言的人設置的一種專用旗幟,群臣和百姓誰有好的建議就可以站在旌旗下提出,并在宮門前置”敢諫之鼓“,無論哪個人想要舉薦賢士或者提出治國良策,可以擊鼓進言。舜在位時,立”誹謗之木“[2],就是在宮門前立一根木柱,讓臣民在這根木柱上刻寫意見,指出為政之得失,并任命一個名叫龍的人為”納言“[3]。納言是我國最早的信訪官職,專門處理百姓來訪事件。西周時期,我國設置了路鼓之制和肺石之制。據《周禮·夏官·大仆》記載:“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速逆御仆與御庶子。”[4]意思是凡是有冤屈的貧窮百姓和離職官吏,可在宮廷門外擊鼓鳴冤,由官吏御仆與御庶子接待,然后上報請示周王處理。據《周禮·秋官·大司寇》記載:“以肺石達窮民,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5]肺石,即暗紅色的石頭。在宮門外放置肺石,有冤屈的人在肺石上站立三天,由管理肺石的官員受理此案后向天子上報,處理冤情,并對不上報冤情的地方長官進行懲罰。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信訪制度
秦王朝時期,百姓和低級官吏凡是要程奏上書諫言獻策都是由公車司馬府負責受理,在宮城門外設置公車司馬令的職位,其職責之一就是接待和安排上書或請求面見皇帝的吏民,是兼管信訪事務的官員,信訪制度得以確立下來。在漢王朝建立后,沿襲秦制并出現了一種新形式的信訪活動,即“詣闕上書”,底層百姓和下級官吏遭遇重大的冤假錯案,地方官吏相互推諉,受害者冤屈無法解決時,可越級上書伸冤。魏晉沿襲漢制,設公車司馬府,職能同漢朝時一致。史載梁武帝在公車司馬府放置了兩個木制的箱子,老百姓可將對朝政的意見寫在信上投入木箱中或者老百姓遭到豪門權貴的欺壓無處申訴時也可寫信投入木箱中,以求圣上裁決。
(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信訪制度
隋文帝時期,隋文帝昭告天下,有冤屈的老百姓可以依次向衙門、郡府、州府、尚書省申訴,如果冤情還無法得到解決,就可以到宮殿擊登聞鼓鳴冤,有專門管理的官員作筆錄后向皇帝稟報。唐代的信訪制度發展較為完善,設置了多種信訪形式,除了最為典型的“投匭“之外,還有”上表陳情、撾登聞鼓、邀車架“等,并設立相應的官職負責受理臣民的上書及伸冤上訪?!眳Q“是指一種木箱,由唐后武則天設立,接受民間的各種來信,即可以毛遂自薦,也可以請求伸冤,或者給中央提意見,內容無所不包。唐律明文記錄了關于”邀車架“的規定:”諸邀車駕及撾登聞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訴,而不實者,杖八十,而主司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即是說攔下皇帝儀仗及擊登聞鼓不實有罪,主管官員不受理邀車架之訴也要獲罪。到了宋代,信訪獲得了新的發展,宋王朝建立了獨立的信訪機構,即登聞鼓院、登聞檢院和理建院,接受百姓請愿、上書諫言獻策、申訴冤屈等進狀。明代設置了兩個主要的受理信訪的機構,一是通政使司,二是登聞鼓院,這兩個機構負責受理各種類型的上書,包括陳情請愿、諫言、申訴冤情和檢舉不法行為等。臣民也可不經過各級官吏通過赴宮門訴冤和迎車架申訴兩種形式直接向皇帝告御狀,稱為”叩閽“。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信訪制度發展最為完備的巔峰時期,實行通政使司制度、登聞鼓伸冤制度、京控制度、封事制度,允許有冤屈者可攔路喊冤,禁止越訴,并對誣告加以嚴懲。清朝皇帝注重下情上達,但因為各種因素的阻礙,中國傳統的信訪制度也逐漸走向衰落,封建社會的 信訪制度也隨著清王朝統治的結束而終結。
二、信訪制度的功能總結
從堯舜、先秦時期到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再到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各種形式的信訪活動以及信訪機構的設立來看,我國古代信訪溝通功能更多的是體現在對重大冤情的回應上,更偏重于下情上達,溝通的單向性比較明顯。在我國古代,信訪制度的監督功能最為凸顯的是西周時期的“肺石“和”路鼓“制度,包括后來的”公車司法府“、”詣闕上書“、”登聞鼓“、“投匭”、“京控制度”都是中央監控地方官員的途徑。中央根據民眾的冤情對地方官員進行懲治,讓老百姓對官員進行監督,減少官員為了私利迫害百姓。信訪制度是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應有的一套化解社會矛盾沖突和對立的制度設計,也是社會情緒不滿的宣泄口和社會安全閥。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中,信訪制度給了百姓一條可以宣泄不滿和冤屈的渠道,這確實為高壓統治起到了一定的簡要作用,避免社會矛盾迅速激化。
【參考文獻】
[1]阮青(注釋).淮南子:注釋本[M].華夏出版社, 2000.
[2][漢] 鄭玄注, [唐 ]賈公彥疏,陸德明音義:《周禮注疏 》,錄于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上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575頁.
[3]曹漫之.唐律疏議譯著·斗訟[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
[4]楊立新,李洋.中國古代信訪制度初探[J].法制博覽,2013,(3):206.
[5]王亞美,陳晉勝.中國信訪制度的回顧與展望[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256-258.
[6]阮青(注釋).淮南子:注釋本[M].華夏出版社, 2000.
[7]阮青(注釋).淮南子:注釋本[M].華夏出版社, 2000.
[8]趙立程.儒學十三經[M].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1.
[9][漢] 鄭玄注, [唐 ]賈公彥疏,陸德明音義 : 《周禮注疏 》,錄于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90 冊,上古籍出版社,,2003 年1 月, 第575 頁.
[10][漢] 鄭玄注, [唐 ]賈公彥疏,陸德明音義 : 《周禮注疏 》,錄于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90 冊,上古籍出版社,,2003 年1 月, 第624頁.
11曹漫之.唐律疏議譯著·斗訟[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
12隋書·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刑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