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新
【摘 要】中職語文課程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語文課要適應職業教育的特征和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職業學校語文課的開發必須著眼職業崗位中的綜合能力。把工作內容與學習內容高度融合。不同專業的語文課應回歸到專業課程體系中成為專業基礎課的組成部分。課程開發必須遵循“兼容職業,有所區分”,模塊構建體現“能力核心,兼顧知識”的理念。構建“情境——達標”為主線,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輔線的雙線教學模式。課程評價建立“過程評價”為核心,以“達標”為最低質量標準的“過程-達標”評價模式。
【關鍵詞】崗位需要;職業;情境;理念;模式
中等職業教育語文(簡稱“中職語文”,下同)課程的開發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滯后于高等職業課程的開發。而文化課尤其是語文課的開發又滯后于專業課。語文課的地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逐漸式微甚至基本退出了基礎課的序列,不是由于語文課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由于語文課沒有適應新一輪課程轉型的需要。因此,語文課的開發具有緊迫性。而如何開發語文課,既需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型具有更寬視野和跨界能力的語文教師,這些都使語文課的開發成為瓶頸。但是,語文課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課程的先進理念。那么,中職語文課如何開發呢?
一、 中職語文課程開發的依據。
1.宏觀上,中職教育的體制機制人為地制造了語文課程的雙重特征,基礎性和應用性是語文課程改革和教材開發的優先考慮因素。中職在教育體制中成為一個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表現在,中職因為體制機制決定了其畢業生的人字分流。一部分畢業生繼續參加高等職業教育,一部分從此走向社會。正是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中職承擔著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職能,既要照顧到即將進入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學生的需要,更要照顧到即將進入社會的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從年齡、社會經驗和閱歷以及成熟度來看,中職畢業生處于明顯的劣勢,他們無法與普通高校和高職學生競爭。因此,他們需要獲得更多的應用知識以迅速彌補因為年齡以及知識結構等原因帶來的競爭力的不足。滿足學生應用需要是中職教育各學科的基本任務。如果忽略了應用性需要,無疑對畢業后進入社會的中職學生來說是教育的不公,也對其終身發展造成困難。因此,課程的應用性需要是課程內容改革以及課程設計中優先考慮的問題。面對中職教育的雙重職能,課程也就需要照顧到兩類學生的需要,因此,注重應用性與注重基礎性的雙重需要是課程改革的前瞻性設計因素。而教材是課程理念的集中顯現。作為課程理念終端的教材,必須把基礎性和應用性的雙重需要作為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據。
2.中觀上,職業和崗位的需要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特定要求,這就決定語文必須滿足職業崗位的文化素養方面的需要。勞動者的素質由兩部分組成:專業知識及技能等技術性因素;工作態度、溝通能力、職業道德等人文素養。二者交織相互影響。簡單說,一部分是與物質打交道,一部分是與人打交道。體現在與人打交道上主要是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中職語文課既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也注重表達應用的職業要求。尤其是職業崗位能力具有的任務性、情境性、目的性,為語文在職業服務方面提供了內容上的特定要求。因此,職業需要決定人才標準,人才標準決定課程理念,課程理念決定課程開發。
3.微觀上,從形而下的手段看,語文學科自身內蘊與外顯互逆的特征決定了中職語文人文素養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環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卻有著兩個互逆的過程。一個是文化的內蘊,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來實施,而將思想和情感有序地呈現出來則是語文作為工具的重要任務。
二、語文課程開發的理念。
1.內容上體現“兼容職業,有所區分”的理念。語文課程在內容導向上,應該兼容職業。不同的專業對應不同的職業。因此,不同專業的中職語文課程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具有各自的匹配性。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再次將語文從單一引向多元。也就是說,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學習同一本語文書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語文在選文上,應該著重體現專業和職業的需要。例如,醫學相關的專業,在選文上則應偏重醫學科普文,醫古文。在人文精神上也應體現以醫療衛生系統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傳記等作為培養人文素養的來源。而旅游專業的學生應偏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旅游產品開發中的文化因素。兼容就能盡快適應職業的需要。而語文課畢竟不是專業課,不是要解決專業問題,而是解決職業生涯中能夠應用的文化需要。而現今中職語文的選文在文化素養方面是普適性的,因為針對所有專業,因此不具有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殊性。有一些所謂經典的文章,其中所傳遞的人文素養在許多特殊性的職業中幾乎沒有正面的作用。比如,憂患的意識和抨擊黑暗的文章在與人的交往中有諸多的害處而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少有建造。一旦負性事件進入人際關系中,絕不能采取負面手段而只能采取正面手段。因此在選文上應當與職業趨同,與職業范圍和職業要求相吻合。這就是所謂兼容職業。學習領域的來源基于崗位分析或者工作過程的分析。所謂有所區分,就是不同的專業應有不同的課程內容。這就衍生出更具針對性的微型課程或者校本課程。雖然從名稱上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從內容上,課程已經呈現了個別差異性。
2.模塊構建體現“能力核心,兼顧知識”。語文雙基的基本能力多半是一種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與職業相關的能力不僅包括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解決職業崗位中具體情境的綜合能力。語文中的聽說讀寫要求針對所有學生是一般性的要求。而職業中的聽說讀寫則是特殊性的。例如,醫古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許多的典籍中所蘊涵的理念對現代醫學依然具有直接的啟發意義。諾獎得主屠呦呦從醫古文中受到直接的啟發而找到抗瘧藥物就是典型例子。看懂這些醫古文既需要運用詞類活用、固定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定的醫理和醫學特殊用語。比如,典籍中的脈數,就是現代醫學中的心跳加速。如果不能理解脈象理論,就無法解釋脈數。因此,語文課要準確定位能力目標和課程標準,建立合適的能力梯度體系。能力雖然是抽象的,但是,能力也可以在技術路線的藍圖下從抽象變為具體可以操作的程序和步驟乃至量化。這個可以從利物浦溝通能力量表的模式中受到啟發。根據崗位需要將工作過程和工作環境中的語言表達等內容按照工作過程的需要予以序化。因此,以能力核心的知識構架是可行的。
三、構建“情境——達標”為主線,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輔線的雙線教學模式。
文化課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組織教學上,使得課堂教學越來越枯燥無味。加上微信時代,學生閱讀長文的耐心逐漸喪失,導致閱讀能力逐步下降。傳統教學方法局限性越來越明顯,既不能滿足時代需要也無法滿足職業崗位需要。實際上,內容決定形式,因此,課程內容決定教學模式。語文作為文化課,在職業崗位中,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的高度合一,使得能力必須體現在情境之中,并且能力以任務的形式得以實施。所以,情境性和任務性成為能力外顯的重要途徑。根據課程內容高度職業化的需要,必須在教學模式上與課程內容相匹配?!扒榫场_標”教學模式的基本圖式是——“分析職業情境——制定教學目標——創設職業情境——實施達標教學——進行達標評價”。這種教學模式滿足了相對集中于某一特定且具體化的職業情境的要求。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更能體現以任務為導向,以問題為核心的職場情境。特別在應用文的寫作中,由于應用文在不同的崗位中有其特定要求,因此,情境性更為明顯。比如,產品的上市營銷策劃方案和醫案的寫作,都是極具職業情境的。因此,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能很好滿足內容要求。這些教學模式的好處是激發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尤其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評價體系以“過程評價”為核心,以“達標”為最低質量標準的“過程-達標”評價模式,重視筆記、學案、作業、合作、調研的過程。
從課程評價的體系上看,知識點將逐漸淡化而凸顯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因為學習過程才是學習效率的保證。并且,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比如,調查報告的寫作,其重點不在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的具體技巧。而在于調研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有意外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學會調研方法,至少要學會談話做筆記,也要制訂調查表格。這其中所謂表達能力在談話中自然得到了體現,而請人填寫表格既涉及溝通能力,也涉及到表格的制作,問卷的設計等知識點。而學生在調研過程中的多種收獲則不是在課堂上能得到的。至于調查報告的行文,其質量評價體現在最低的格式要求必須達標,而主要過程比如筆記和調查表格以及調查報告作品才是核心。過程評價最終量化需要根據內容來決定。許多人對課文的學習過程如何量化表現出困惑。實際上,當課文的選文確定為與職業高度相關時,評價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說明文單元如何考核呢?說明方法的學習運用在具體的職業情境中,就有了職業化的任務。而說明文以故事呈現內容的敘事式方式就是說明文以及科普文的新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采用這樣的模式。情境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只要能夠從例文中找出說明方法的運用就是最低標準,而過程在體現在說明方法在不同職業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務上。比如,運用不同的說明方法介紹一種產品或者一種疾病或者一種技術手段。有具體也有抽象,但是都離不開說明方法這一知識點在情境中的運用?!斑^程-達標”模式的操作必須細化和量化。使目標可以層層分解。“過程-達標”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創設情景,提出、明確問題。第二步:師生互動,分析、解決問題。第三步:反饋評價,小結、矯正問題。評價模式反制教學過程,只有調動了學生,才能扭轉教學過程的被動,形成高效課堂。這樣就徹底地將教師從組織教學的忙碌中釋放出來。
中職語文課的開發,理念必須先行。有了合適的開發理念,語文將逐步適應職業的需要,與職業的兼容將給語文課帶來新的轉型。
參考文獻:
[1]王斌華.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 [J].職業技術教育,2006(01)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二)(教科版) [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04)
[4]余祖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新變革.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