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華
摘 要: 歷史試題強調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對教材所述的歷史知識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發掘,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歷史教師的共識。適應高考命題趨勢,應注重歷史規律性知識的總結,掌握粗線條的時間線索和主要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掌握準確審讀和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及解釋和評價歷史事物的方法。
關鍵詞: 歷史高考 規律性知識 階段特征 材料信息
在當今文科綜合高考模式下,歷史試題更強調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主觀性試題強調“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堅持能力立意、突出思維的發散性。新課程高考已不再是僅僅通過死記硬背就可以得高分,而是更多地通過引入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全面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試題的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為依托,滲透著大量引申出的知識和觀點。考查考生理解歷史、感受歷史的能力就成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如何對教材所述的歷史知識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發掘,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歷史教師的共識。
從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以下幾點以供分享:
1.注重歷史規律性知識的總結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包括三本必修,還有四本選修,可謂內容繁復。如何應對高考要求?除了緊扣《考試說明》、《課程標準》,抓好主干知識外,更要指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多聯系、多比較,善于總結規律性知識。如中國近代史上歷次侵華戰爭發生的根本、主要原因都要從侵略者、發動者的角度考慮。如:兩次鴉片戰爭都是英法列強向外擴張,輸出商品,掠奪原料的必然結果;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既定的侵略方針的結果;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列強為了維護其在華的侵略權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大規模侵華是為了轉嫁國內危機。又如近代中國資產階級各種活動興起的基本條件都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如: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及一戰期間“短暫的春天”分別成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根本條件。又如生產關系的調整如果適應生產力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反之會阻礙經濟發展。比方: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在中國最終確立,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使“一五”計劃提前完成;而“人民公社化”運動則違背了客觀現實,使我國經濟建設事業遭到極大的損失。其他的諸如: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先進的制度必然戰勝落后的制度;國際關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學習中善于總結規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掌握粗線條的時間線索和主要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
在近年的高考試題中,我們發現沒有多少題目是考生非得記住準確的歷史年代才能作答的。這樣命題的目的是希望考生從繁重的歷史記憶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感受和想象上。從客觀題的量性分析看,題干要求出現頻率最高的句子分別是“反映了……”和“表明了……”,這說明命題者主張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歷史。但歷史學科本身決定了不能沒有基本的歷史時空觀。從近年的高考閱卷情況看,考生時空概念錯亂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這個問題:一是進行專題復習之前先梳理時間線索;二是轉變復習觀念,把重點放在理解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上。如考生不一定需要知道一戰、二戰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但一定要知道它們分別發生在二十世紀初和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三是靈活掌握歷史的階段特征。建議考生抓大放小、重理解輕記憶。抓大放小,即掌握重大歷史事件的發展線索即可,不需要記憶具體的歷史時間;重理解輕記憶意味著歷史學習的領悟能力比死記硬背的能力重要。
3.掌握準確審讀和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
材料題是最有歷史學科特色的一種題型,這意味著讀懂材料、學會提取有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首先,材料要“三讀”:第一遍“速讀”,帶著問題了解材料和題干大意,明確主題;第二遍“細讀”,結合材料出處的說明(時間、國別、背景、會議、著作、人物等),完整準確地掌握題干的內涵和考查意圖,以界定考查的時空階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識點;第三遍“精讀”,聯系設問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提取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可在相關文字下作標注,并理清材料之間的關系,建立材料與所學知識的聯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實和論點。再者,要點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論點,一般來說在“兩頭”,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層次和要點關鍵詞(時間、空間、限定詞、主題字眼等),材料分層一般以句號、分號或省略號為界限,讀完后要分層歸納材料要點,聯教材、列提綱,材料涉及要點一個也不要丟;三找關聯點,尋找材料與設問之間的關聯點、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聯點和材料與教材之間的關聯點。最后,答案組織要“三界定”:一要對應設問,界定好設問的“限定語、中心語、提示語、答項語”,不要漏掉問題(如“是否”、“變化”、“有無”等);二要對應好題目和設問,界定好材料、設問和教材三者之間的聯系,進而選取相關知識作答;三要界定好設問答案來源,設問一般有四種限制情況,即“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和沒有對答題依據作出明確規定,在閱讀設問時,應注意某一設問是要求怎樣回答的,同時要看清設問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條件,在審題時最好把限制條件用筆畫上記號,以防答題時出現遺漏和疏忽。
4.掌握解釋和評價歷史事物的方法
從高考命題趨勢看會加大對考生解釋和評價歷史事物能力的考查力度。一般說來,解釋是應該多樣化的,對于任何歷史現象考生都可以提出見解。例如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擁有眾多近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發明,為什么沒有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創近代世界?中國在許多領域技術上領先于其他國家,為什么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關于這個問題的解釋,目前并沒有固定的答案,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有三種:一是美國歷史學家馬克·艾爾溫的觀點——人地比例失調,人多地少,勞動力便宜,對技術創新的要求不迫切;二是中國歷史學家林毅夫的觀點——科舉制度浪費了人的智力;三是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儒學尊重老年人,輕視青年人;尊重過去,輕視現在;尊重權威,輕視變革。由此可見,對于任何歷史問題,都不可能只有唯一的、最終的解釋。對于“李約瑟難題”,考生一樣可以提出見解。同樣的道理,對于其他歷史問題,考生也可以大膽地提出見解。當然,要提高解釋能力,考生首先要理解教材知識,然后增大閱讀量,認真思考,提出合理見解。
最后要強調的是,文科考生的文字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歷史學科有許多概念和專有名詞必須準確表達,絕不能張冠李戴,也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歷史卷不能當成語文卷答,回答歷史問題更不可寫成“散文”。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采用教材中的標準概念,用正確的觀點和恰當的語言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因此,加強對基本歷史概念的掌握,加強對文字表述能力的訓練仍是廣大考生備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