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默涵
摘 要: 補救教學實際即所謂的“積極性差別待遇”之補償教育。目前,補救教學還未在我國獲得廣泛的理論關注,但是實施補救教學已成為現今社會的重要需求,我國臺灣地區的“攜手計劃”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補救教學 臺灣地區 攜手計劃
一
基礎教育是學生激發學習興趣與建立自信的踏腳石,因此學習落后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到的補償教育具有莫大意義。目前,補救教學還未在我國獲得廣泛理論關注,但是實施補救教學已成為現今社會的重要需求。首先,在宏觀層面上,實施補救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學習水平,確保我國基礎教育整體質量,實現教育公平的理想。其次,在微觀層面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紤]的是班級大多數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以學業中等成就學生的學情分析為教學設計基礎,便容易忽略少數學業低成就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能力[1]。這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期得不到足夠關注,愈發脫離班級整體學習進度,學習上得不到成功的滿足,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難以建立,長時間的學習挫敗感更易使學生“破罐子破摔”,從而引發更大的行為問題。因此,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各國政府均開始積極推行各項補救教學計劃,其中以我國臺灣地區的“攜手計劃”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
關于補救教學的定義,臺灣學者張新仁、杜正治等均曾做過論述,筆者在此小做總結:補救教學指教師針對未實現教學目標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利用課堂或額外教學時間,透過診斷評量,依據個別需求設計一系列補救措施,協助其克服困難,實現有效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習成就的一種教學方式[2-4]。
目前我國臺灣地區倡導的補救教學是通過補救教學評量系統,診斷和篩選出學習低成就學生,進行抽離式、個性化的補救教學,幫助提高學習能力。臺灣的補救教學實施模式由五項主軸構成,分別為行政運作、教材教法、評量與個案管理系統、師資延聘與培養和資源引進。
行政運作方面,臺灣“教育部”自民國82年(1993)起先后推行了“資源教學小組計劃”、“教育優先區補助課后照顧計劃”、“攜手計劃課后扶助方案”、“補助教學實施方案”及“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作業要點”等計劃和方案,冀望通過為低成就學生提供免付費的課后補救教學,協助其提升學力。同時,政府通過完備的專業支持和督導系統,修訂法規賦予權責,建立了補救教學三級督導與管理機制,中央、地方、學校分工落實相應任務,確保執行進度與成效。
教材教法方面,補救教學必須是對低成就學生的適性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聽懂”,不強求“教完”,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了解真正的困難之處,給予最恰當的講解和指導,幫助學生轉變迷思概念,真正理解課堂內容。另外,臺灣“教育部”頒布了專門針對補救教學的“基本學習內容”及對應的“教學補充教材”,供國語、數學、英語三科教師使用,但學校、教師仍可自主選擇、開發相應的教材,靈活性很強,滿足了補救教學的個性化需求。
評量與個案管理系統方面,臺灣地區采用“評量-教學-再評量”的循環歷程,利用“補救教學科技化評量測驗系統”對學生學力進行測驗,診斷受輔學生的學習程度,判斷其是否達到該年級的基本學力,了解其在各科目學習上的落后點,據此規劃學生的個別化補救教學策略。該系統還可以長期追蹤受輔學生的學習進展,隨時掌控補救教學成效[5]。
師資延聘與培養方面,臺灣“教育部”“鼓勵并廣納補救教學多元人才”,教學人員包括現職教師、退休教師、儲備教師、大學生等,其中仍以現職教師為主。對于現職教師而言,課后對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無疑會加重教學負擔,但如果由大學生或一般社會人員擔任,則不僅無法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且由于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知識影響補救教學質量和成效。因此,臺灣“教育部”推行了“補救教學18小時師資研習課程規劃”和“種子教師培訓”,并制定了較為完備的“補救教師師資研習課程”,對補救教師的師資進行全方面培訓。
資源引進方面,臺灣補救教學經費除來自教育部撥款、縣市自籌款以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民間社會團體,不僅讓更多弱勢學生因此受惠,更喚起整個社會對弱勢孩童的關懷。
三
我國臺灣地區的補救教學實施模式對我國進一步開展和推廣對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具有很大借鑒意義。首先,政府教育部應重視和鼓勵補救教學模式的推廣,進一步關注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能力,可通過相應法案或計劃等,構建補救教學的實施機制。其次,教師對于低成就學生的關注和輔導不應流于形式化,應當深入探究學生的個性化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教學。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學生“聽懂”,而不僅是自己教學任務的完成。但這同樣需要政府教育部門給予教師更多專業自主權,對教師本身專業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接著,目前我國收費式課后輔導機構雖甚多,但是真正的補救教學機構卻是良莠不齊。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喚起更大社會層面對這一部分學生群體的關懷和重視,引進更多社會資源。最后,臺灣補救教學推廣過程中最讓筆者深受啟迪的是它的教育理念:“教育有愛,學習無礙”、“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樣的教育理念雖談之甚易,但如何真正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如何真正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值得每一個教育人思考。
參考文獻:
[1]徐永軍,張劍.臺灣中小學英語補救教學述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31(8):53-57.
[2]張新仁.補救教學面面觀[J].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1-40.
[3]杜正治.補救教學的實施[M].臺北,2001.
[4]吳清山,林天祐.教育新辭書[M].臺北,2005.
[5]劉素珠,施又瑀,黃彥融.彰化縣國民小學推動補救教學之現況研究[J].學校行政,2014(94):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