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嵐
新課程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最關鍵的是學習的“過程觀”,教師要能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當前常規教學中仍然不乏“結論教學”,即教學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接受一個結論,而不是讓學生參與和經歷一個學習活動。
就當前作文教學而言,它的確是語文教學的一塊最大的雞肋,食之無味,也無法;棄之,可惜,更不甘,師生一時陷入了作文教學的爛泥潭中,但如果只從教師的教這一頭來看,主要的問題就是作文教學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學生的寫作過程。黃厚江老師說:目前的作文教學,可以說是有兩頭沒有中間,有知識有方法沒有過程,即有作前的題目布置和寫作指導,又有作后的批改和評講;而過程中寫作知識的傳授和寫作方法的介紹卻微乎其微,在這樣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承擔的角色是考官(出題),是裁判(打分),是法官(宣布結果),而不是教練。
放眼國外,我們的鄰國日本,單在作文評價方面的經驗給我們很多啟示。借鑒他山之石,有助于我們對作文教學觀念有較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必將促使我們自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作文教學改革之路。
日本學生的作文寫作是一個開放、動態的過程,寫作的過程就是參與事件進程的過程。例如,作文題《為了搞好學校廣播》,教師從發現問題、尋找根據、考慮不同意見、提出對策和方案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表述意見”的全過程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不僅掌握了“表述意見”的寫作形式,而且鍛煉了“表述意見”的基本能力。這種基本能力一旦逐步形成,學生就可據此舉一反三,掌握運用語言進行社會交際的本領,以適應社會需要,并受益終生。
受這種作文理念的影響,日本作文評價關注的不僅是寫作的結果,更注重的是學生寫作的過程,如考查寫作前學生搜集了哪些資料,考查學生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考查學生是否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形成了看法,考查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等。這種評價導向,促使學生既要奔波于圖書館查資料、奔波于社會搞調查,又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成文,還要排版設計,打印裝訂,而學生卻興致勃勃、樂此不疲,這是為什么呢?心理研究表明:學生往往對自己能夠親身參與的活動感興趣。對此,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學”的著名觀念。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個自然的愿望,即要工作、要做事。他提出:教學應遵循學生本能及獲得經驗的途徑,為學生創造工作、做事活動的環境,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求學問,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求真知。日本的教育深受美國思想的影響,形成了這種開放的、重實踐的教學方法。
客觀上講,我們在寫作教學評價上注重結果,是人為地在學生頭腦中事先劃定一個框框,禁錮和限制學生對生活的自由表達。寫作結果很重要,但如果把它擺到第一位,可以說沒有把握寫作課教學的關鍵。事實上,學生寫作的薄弱環節是他們缺乏鮮活的生活經驗和經歷,缺乏對生活的感受,歸根結底,是缺乏獨立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和發現生活的能力。作文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寫好的作文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寫作的整個過程進行考查,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資料,可以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寫作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等。要對學生作文的過程進行考查,削弱作文評價過程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語文課程標準》特做如下強調:“重視學生寫作過程的指導,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略)寫作能力,寫作知識務必精要有用。”因此,作文教學改革必須重整體、重過程。作文命題——變單一型為多樣型;作文指導——變封閉型為開放型;作文批改——變一支筆為幾十支筆;作文講評——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那么,作文教學怎樣才能有效地作用于學生的寫作過程呢?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自始至終地參與,即使學生動筆獨立寫作的過程,我們不能成為局外人,而要發揮作用。在學生獨立寫作的過程中,教師的導應該是視導。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探索了這樣一些方法和經驗。
1.給學生樹立寫作榜樣,可寫下水作文或把自己已經發表文章的感受和體會與他們交流,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得到教益和啟示。
2.身邊的優秀習作者展示,讓學生在和其他同學交流寫作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形成對寫作過程的正確認識。
3.在學生自評自改或互評互改中發現問題,借鑒方法,交流經驗,提高能力。
4.靈活選題,發散思維,發展個性。教師提出一個大致范圍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如要求說真話,吐真情。
5.改變作文教學“封閉式”小課堂教學的現狀,切實加強作文教學同生活實踐的聯系,教學中可結合有關課文內容及當時、當地的實際,提出一個或多個“積極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演說、運動賽等活動。學生既是在實踐語文,又是在為班級搞建設;教師既是在進行語文用法訓練,又是在進行班級教育。還可以查閱圖書資料、工具書或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及必要的實驗操作,參加勞動,體驗勞動,進行生活素材的積累和開發。結合學生生活,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生活世界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把寫作活動當做生活的一個延續,寫作的無窮動力就會煥發出來。葉圣陶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學生作文的內容一定要貼近他們的生活,應當是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加強作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定有“學有所獲”之效。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識過程,又是一個控制過程。作文過程要反映學生由認識到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它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過程。當然,我們“要模式,但不要程式化”,要靈活、創新。
總之,在中學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寫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只靠一本語文書和一天45分鐘的語文課是遠遠不夠的。同樣,僅憑一次有益的探索想大面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和學校作文教學水平也是不現實的。我們要遵循導為主線的原則,弄清導的內容,掌握導的方法,把握導的時機,多體驗,重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在總結中不斷提高,努力推進作文教學工作,回歸作文教學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