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棕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進,小學數學作業的個性化設計也受到更多的重視。合理設計小學數學作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習效率。
1.增強作業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的趣味性強,引導學生自覺認真地完成作業,并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小學生還處于成長階段,各方面都不成熟,對各種事物都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征,設計靈活多變的作業類型,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找因數》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作業題目:用十二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問可以拼成多少種長方形。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和學生共同交流,或者可以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并且規定長方形的面積為12平方厘米,邊長為整厘米數。由于學生剛剛學習因數及倍數的內容,因此在理解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能夠體會拼擺的樂趣,并且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發現可以拼出邊長為1和12、2和6、3和4這三種長方形。將數學知識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鞏固學習的知識,活躍學生的思維。
2.體現作業的層次性
由于學生的基礎存在差異,因此在設計作業時,如果給學生統一安排相同的作業,則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并且統一布置的作業對于基礎很好的學生來說,難度偏低,但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困難,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都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有些學生由于做不出來,甚至會出現抄襲的現象,不利于學生成長。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針對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難度及深度不同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通過作業得到更好的完善,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教師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可以按照基礎題、提高題、發展題這樣的層次布置作業,并向學生提出相應的選做需求。然后讓學生都能夠體會成功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從設計三種層次的練習題。基礎題:一個長方體長6、寬3、高2,問表面積是多少?一個正方體邊長為4,表面積為多少?提高題:做一個長20、寬15、高30的盒子,需要表面積為多少的紙板?發展題:將一個長方體切成兩個長方體,表面積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題目來思考,體會知識的應用。
3.促進作業的多樣化
數學作業需要通過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書寫的形式讓學生完成作業。雖然這種書面作業教師會批改,但不利于學生學習。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因此豐富作業的形式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個性化作業,讓學生能夠更主動地投入作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記一記,安排學生將一天學習的知識點記錄下來,學生通過長期記錄,能夠積累更多的東西,同時也更方便學生復習和鞏固。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每天的學習內容,完成一份課時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練習和鞏固,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適當地做一些動手自制、動手操作的作業。小學生比較好動,這一類型的作業能夠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練習,并且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可以通過制作禮品盒的方式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可以通過包裝物體鞏固表面積的相關知識。這種新穎的作業形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自己學習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教師還可以階段性地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的整理,引導學生通過大綱、小報等形式整理,幫助學生形成更系統清晰的知識體系。
4.提高作業的實踐性
教師應重視作業的實踐性,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考慮,將學生經歷過的實際問題抽象成相應的數學模型,然后巧妙滲入數學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形式體會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中可以集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給學生安排一些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更好地體悟和應用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圖形變換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堂中探究圖形在方格紙上移動的過程,然后課后讓學生回家自己在方格紙上移動三角形的位置,并在坐標紙上畫出變換的過程,然后寫下變換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作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鞏固和提高的作用,教師應重視作業的個性化設計,保證作業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