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劍波



摘 要: 本文基于一線問卷調查,通過對五年制高職學生與三年制大專和中專學生的差異比較,更好地對五年制高職學校德育狀況進行把握,并對當前五年制高職學生道德情感培養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學校教育 五年制高職 道德情感 影響 調查研究
目前,面對全球化、市場化帶來的多元價值觀與功利主義思想,我國職業學校德育教育面臨多種挑戰,各種負面新聞頻頻發生,隨著我國職教體系建設的深入,高職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問題格外引起重視,情感培養直接影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學校作為學生道德培養的主陣地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很多教育工作者對此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很多建議,然而關于五年制高職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為了更好地把握五年制高職學校德育狀況,特別五年制高職學生與其他相近學生的差異,本文基于一線問卷調查,對當前五年制高職學生道德情感培養提出相應建議。
一、調查內容、對象、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從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及揚州旅游商貿學校三所學校在校生中隨機抽取1320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分為五年制高職學生、三年制大專學生和三年制中專學生各440名,問卷主要從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加以調研。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學生來源情況調查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來自重點中學的學生中,三年制大專的比例最高,五年制高職次之,三年制中專最低。來自城市中學的學生中,三年制中專最高,三年制大專次之,五年制高職最低。
由此可以看出三年制大專相比五年制高職和三年制中專能吸引更多重點中學和城市中學的學生;五年制高職的學生主體為普通中學的學生,至于來自城市或者鄉鎮則差別不大;三年制中專學生的主體為城市學生,顯示城市學生對中職教育的接受度更高,他們已經不再一味追求學歷教育,而更看重能力教育。因此,對于五年制高職學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更應該注重分析普通中學的學生特點,設計出更多貼合普通中學畢業生的實踐項目,同時兼顧城市和鄉鎮孩子的知識體系。
2.學生進校前獲獎情況調查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三年制大專學生中獲獎比例最高,共有38%的學生經常獲獎或少量獲獎,五年制高職次之,共有34%的學生經常獲獎或少量獲獎,三年制中專學生獲獎比例最低,僅有26%的學生經常獲獎或少量獲獎。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三年制大專、五年制高職還是三年制中專學生進校前普遍獲獎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因為他們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并不是佼佼者,屬于學校各項活動中的落后者,無論對學習還是才藝等多個方面,他們都很難拔得頭籌,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影響他們自信心的樹立。由此,很多人對活動可能采取回避或漠不關心的態度,因此,我們在今后教育活動中怎樣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將值得大家研究的重要課題。此外,這些學生對獲獎后的心情及對待他人獲獎后的心情可以進一步了解,這樣對以后道德實踐活動給予更詳細和準確的指導。如果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獲獎處于積極心態,則可以設計更多獎項激發學生道德情感,如果學生普遍對獲獎無動于衷,更有甚者反感事事設獎,則我們的教育需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引導或減少獎項設計。
3.學生對主題班會的感受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主題班會持肯定態度,其中,三年制中專學生對主題班會的認可度最高為69%,三年制大專和五年制高職學生則差別不大,分別為61%和60%。在不大感興趣中五年制高職、三年制大專的學生明顯高于三年制中專。而對主題班會持反感態度的學生中,五年制高職、三年制大專和三年制中專的學生差異不大。
由此可以看出,主題班會仍然是大部分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這也可以成為五年制高職學生道德情感培育的主陣地。此外,對于五年制高職學生來說,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可以轉化他們對主題班會的看法,這就需要我們精心設計主題班會形式,充分激發他們對主題班會的興趣。對于極度反感的同學則可以通過個別交流等諸多形式了解他們反感的緣由,從而召開主題班會時,避免激發他們的反感情緒,甚至逐步改變他們對主題班會的看法。
4.學生對主題班會形式的喜好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總體而言,對于主題班會形式,很多學生更喜歡主題實踐和表演展示,對于主題教育和文體活動感興趣的則相對較少。但其中不同性質的學生對感興趣的主題班會形式既有共同之處,又存在差異,大家普遍不喜歡主題教育活動,但五年制高職和三年制大專學生最喜歡的主題班會形式為主題實踐活動,三年制大專比五年制高職學生略高,而中專學生最喜歡的主題班會形式為表演展示,而三年制大專學生則喜歡文體活動多過表演展示。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教育和年齡層次增長,學生對主題實踐式的主題班會的認識更深刻,他們更關注個人的參與度和其中蘊含的意義,而不僅局限于好玩、熱鬧。因此,教師設計主題班會時要格外注意班會形式。比如,對于五年制高職學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應該減少死板的主題教育,多設計一些讓學生親身實踐的活動,這樣才能提高主題班會效率。
5.學生對主題班會和道德情感關系的看法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主題班會對道德情感的形成持肯定態度,其中又以三年制中專學生的認可度(認為有和有一些)最高,比例為91%,五年制高職和三年制大專學生則相差不大,分別為82%和81%。
由此,可以推斷出,隨著年齡層次的變化,學生對主題班會對道德情感的形成認可度降低,部分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學生道德情況已經基本成型,一般主題班會已經不太容易改變學生的道德情感狀況。因此,除了主題班會以外,教師對五年制高職學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應該探索更多形式,以達到相輔相成效果。
6.學生對班風、學風的感受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所在班級的班風和學風還是感到滿意的。由此可以推斷,大部分學生對影響他們成長的班級環境持肯定態度,但仍有部分人對班級班風和學風不滿意,必將影響他們道德情感形成,值得老師進一步深究。
7.學生對老師講述情感方面內容的看法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除了書本知識以外,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老師講一些道德情感培育方面的內容。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無論年齡大小,大部分人都渴望老師能在情感方面給予他們一定引導,因此,教師在教學之余仍然很有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
8.學生對于促使自身道德情感形成的因素的感受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影響自身道德情感進步的因素較為分散,他們對老師的作用普遍沒有太強的直觀感受,三年制大專的學生更加看重校園文化的影響,而三年制中專的學生則更注重德育等相關課程的影響力。
由此,可以推斷出:在學生道德情感形成過程中,教師的直接作用已經下降,學校德育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應該從校園文化和德育課程等方面入手,貫穿學生學習和生活,更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
9.學生對于社團的了解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職和三年制大專學生比三年制中專學生更了解社團活動,可能因為他們比三年制中專學生擁有更多的社團活動機會和平臺。因此,社團活動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激發學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平臺。此外,雖然大部分學生了解社團,但仍有很多學生不了解社團,部分學生甚至不愿了解社團活動。
10.學生參與社團的原因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是出于鍛煉能力和培養興趣的目的而參加社團的,他們普遍擁有豐富自我和提高自我的需求,將學校社團活動看成自我價值實現的平臺,這其中三年制大專學生尤為如此。
11.學生認為參與社團的收獲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所有學生還是比較認可社團的作用的,通過社團活動,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能力,拓展了知識,并且愉悅了身心,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可以說,社團活動總體上達到了學生的預期,是一個很好的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的平臺。
三、對五年制高職學生道德情感培育的啟示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職的學生主要來自普通中學,他們在進校以前很少有人獲獎,基本認可主題班會對道德情感培育的作用,只是對主題班會的不同形式感受不同。他們希望老師講述一些情感道德的內容,而又不太看重老師對他們情感道德形成的影響。他們普遍看重同學、德育課程和校園文化,樂意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肯定社團對他們的積極作用。
然而,我國目前五年制高職道德教育中,學校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過于形式化、教條化,偏重政治理論內容,有些內容已經陳舊、脫離實際生活。長期把德育教育看做知識傳授,老師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只是空泛講解理論知識,不重視學生情感激發,很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感情共鳴。由于只是依靠外在知識灌輸和行為約束,卻不重視學生內在情感培養,學生情感方面出現嚴重缺失。
學校應該從學生身心發展實際情況出發,把傳統思想繼承和現代道德培育融合在一起。教育過程中,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會對某些教育內容或教育形式滋生出抵觸情緒。如果學生沒有愛上此項活動,就談不上情感投入,甚至會從主觀上拒絕接受教育。
從調查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職學生更喜歡主題實踐式主題班會,他們更喜歡親身體驗。此外,社團活動為學生情感體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有效載體,從而促進情感道德形成。體驗是主體把自身當成客體,用自己的整個生命感悟、體會客體,從而得到有關客體感性信息的一種感知方式。親身體驗的培育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感化學生,指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道德,體驗人間的真情實感。一個人如果沒有充分的情感體驗就產生不了積極的道德情感。
學生情感的產生不會來源于生硬的灌輸,必須通過自身經歷直至深刻的體驗。體驗方法不僅能增強學生興趣、愛好的認知態度,而且通過體驗把個體的生活經驗和道德教育內容聯系起來,培養他們善惡、正義和非正義、是非觀念的道德之情,也是協調人行為的一種力量。正因如此,學生可以借助體驗互動環節,把對方的情感視做自己的情感,在內心世界與對方交流,共同感受使人們置身于同一體驗情境中。然后審視自己的行為,從理解和反省自身不足中深化道德認識,可以解決學生價值觀和行為品質的問題。心理學家指出,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人們在以后情境中傾向于類似活動,反之,消極的情感體驗則會使人們避免類似活動。
學生的體驗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一個過程實現。首先,人們通過親身積極的情感體驗認同某種道德內容。然后,經過多次反復體驗后內化為自身穩定的傾向性反應,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情緒情感態度。最后,把體驗的情感過渡到行為中。可見,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轉化為學生的動機和行為。學生道德情感教育離不開體驗過程,這個過程重視主體對客體的態度和情感選擇,從而自覺調節自身道德行為,提升自己的品格。
參考文獻:
[1]卜小玲.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策略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03):14-15.
[2]顧婷.關于家庭因素對五年制高職學生道德情感影響的調研[J].考試周刊,2016(18):163-164.
[3]李東旭.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1:13-21.
[4]李穎.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75-78.
[5]焦嬌.大學生道德情感培育與大學生道德建設[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3:7-8.
[6]唐躍旺,廖小平.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策略[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