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鵬++夏祥慧
[摘要]網絡信息化建設是影響大學生的有效手段,也是覆蓋大學生的重要載體。結合當今時代特點,文章從新時期高校團組織網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入手,對發(fā)揮網站的作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探索運用新興媒介、搭建網絡服務平臺、做好輿情信息工作五個方面,就如何推進網絡信息化建設工作提出對策。
[關鍵詞]網絡信息化建設;大學生;高校團組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47
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對大學生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給高校團組織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應充分認識網絡信息化建設在推動高校團組織工作變革中的重大意義,增強網絡信息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1網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1.1網絡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團組織凝聚大學生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是上網最多的群體,“截至2009年6月30日,18~24歲的網民人數占整個網民人數的353%,而高校在校生占到了其中的212%,高校在校生上網率達到了100%。”[1]而且網絡在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等方面深刻影響著大學生。高校團組織要充分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大學生成長中的新變化,通過網絡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善于利用網絡引導大學生、組織大學生、凝聚大學生,針對網絡大學生的行為特點,把網絡作為團建的重要方式來利用,并通過開展?jié)M足大學生興趣和需求的各種網絡活動,使大學生圍繞在團組織周圍,形成對廣大大學生的吸引和凝聚,鞏固黨在大學生中的群眾基礎。
1.2網絡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團組織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徑創(chuàng)新是高校團組織工作的生命線。在傳統(tǒng)工作方式對青年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互聯網以其立體、交互、便捷等顯著優(yōu)勢為高校團組織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面對網絡這一新的工具和載體,高校團組織應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創(chuàng)新力度,在團的領導動員方式、活動參與方式和基層組織建設方式上進行相應創(chuàng)新,構建網絡與大學生、團組織與大學生、大學生與團的活動的互動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參與團組織工作的積極性,擴大高校團組織的影響。
1.3網絡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團組織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載體高校團組織傳統(tǒng)的通過文件部署、會議傳達進行層層安排的工作方式,成本高、時間長、效率低,難以適應網絡時代大學生工作的要求。網絡技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作成本、拓寬工作渠道、有效共享資源,為團組織搭建了新的工作平臺,也為進一步深化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網域內,通過議程構建、吸引或說服,信息手段可以被用于形成網絡空間的軟實力。”[2]團干部應運用網絡對團組織的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進行整合,實現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yōu)化重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全方位地向大學生提供優(yōu)質、規(guī)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務,全面提升高校團組織的工作水平。
2推進網絡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2.1充分發(fā)揮高校團組織網站的作用
一是進一步完善高校團組織網站的團務管理功能,將能夠借助網絡的團務工作全部上網,增加工作信息量,拓寬大學生參與團工作的渠道,從而凝聚大學生。二是充分依托現有網絡平臺,根據當前大學生興趣點,創(chuàng)建和開展一些網絡品牌活動,提高團組織網站的吸引力,實現團工作在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工作領域的雙向互動。
2.2切實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加大對現有高校團干部專業(yè)培訓的力度,培養(yǎng)一批既懂得信息化技術,又熟悉共青團工作的人才,為今后進一步推進高校共青團網絡信息化建設奠定人才基礎。二是通過開展大學生版主、大學生博客、大學生網絡評論員等評選活動,廣泛團結凝聚一批優(yōu)秀大學生網絡文化建設人才和大學生網絡志愿者人才,進而組建團的網絡信息化建設志愿者隊伍,組織他們參與建設和維護團組織網站,進一步提高團屬網站的建設水平。
2.3積極探索運用新興傳播媒介開展工作
一是充分認識微信朋友圈、QQ群、飛信、手機報、網絡電臺等新興傳播媒介對高校團組織工作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新興傳播媒介與團工作的結合點,使新興傳播媒介成為團組織吸引和凝聚大學生的又一重要渠道,提升共青團的影響力。二是高校團組織應在大學生微信公眾號和大學生手機報兩個方面進行工作嘗試。高校團組織也應結合本單位、本部門工作實際,開展相應的探索工作,形成具有推廣意義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新模式。
2.4要搭建網絡服務大學生的工作平臺
一是建立宣傳教育網絡平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3]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開辟宣傳教育的新陣地,“使校園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新渠道、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全面服務大學生的平臺。”[4]二是建立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網絡服務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創(chuàng)業(yè)指導、就業(yè)培訓、信息發(fā)布等服務,推動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三是建立扶貧幫困網絡平臺,收集發(fā)布亟待幫助的困難大學生信息,組織動員熱心人士資助困難大學生。
2.5要做好大學生輿情信息工作
一是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在信息收集上的優(yōu)勢,探索搭建包括輿情收集、輿情分析和輿情預警為基本框架的大學生輿情信息系統(tǒng)。二是建立以團干部、青年大學生、青年學者為主體的網絡輿情信息評論員隊伍,組織網絡貼文,開展網絡評論工作,運用大學生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生動的語言正確引導網上輿論。三是切實做好團的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員隊伍,提高信息質量,強化信息報送,努力提升高校團組織信息化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汪玉娣.網絡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及其對策[J].銅陵學院學報,2010(3):108.
[2] 約瑟夫·奈.權利大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