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 目的 探討我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91例手足口病患兒, 對其年齡、發病季節、病癥出現部位等數據進行整理。結果 患兒中1歲者患病率最高, 為45.05%(41/91);其次為2歲者, 患病率為21.98%(20/91);再次為1歲以下者, 患病率為19.78%(18/91)。患兒每年第二季度發病率最高, 為56.04%(51/91);第四季度發病率最低, 為2.20%(2/91)。其中手部皮疹發生率最高, 為93.41%(85/91);其次為足底, 發生率為81.32%(74/91)。同時患兒皮疹發生率為100.00%, 發熱發生率為87.91%(80/91)。
結論 手足口病患兒一般多發于3歲以下幼兒, 在每年夏季發生率最高, 患兒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和發熱, 需采取隔離治療。
【關鍵詞】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臨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46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 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兒童。臨床表現主要是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絕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 一般5~7 d臨床自愈, 個別可出現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心臟損害等致命性并發癥 [1]。本文即是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進行研究,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91例手足口病患兒, 其中男56例, 女35例, 年齡0.3~6.0歲, 平均年齡(1.93±1.28)歲, 病程3~11 d, 平均病程為(5.08±1.12)d。
1. 2 方法 統計91例手足口病患兒的患病年齡、患病季節、病癥種類、病癥發生位置、白細胞計數、病毒檢驗、CT胸透檢查以及心肌酶檢查等流行特征, 并進行記錄患兒出現的并發癥類型[2]。
2 結果
2. 1 患兒年齡特征 91例患兒中, 1歲者患病率最高, 為45.05%(41/91);其次為2歲者, 患病率為21.98%(20/91);再次為1歲以下者, 患病率為19.78%(18/91);3歲以上者患病率為13.19%(12/91)。由此可知, 1歲兒童患病率最高, 3歲以上兒童患病率較2歲以下兒童明顯較低。
2. 2 發病季節特征 患兒每年第二季度發病率最高, 為56.04%(51/91);其次為第一季度, 發病率為25.27%(23/91);第三為第三季度, 發病率為16.48%(15/91);第四季度發病率最低, 為2.20%(2/91)。由此可知, 全年當中以第二季度發病率最高, 占50%以上。
2. 3 病癥特征 本次研究的91例患兒皮疹發生率為100%, 發熱發生率為87.91%(80/91), 患兒發熱癥狀表現規律性較差, 通常是在皮疹出現后2 d左右才表現出體溫過高, 其中37.4℃的共占6.59%(6/91)、體溫保持在37.5~38.4℃的共占80.22%(73/91)、體溫>38.5℃(高燒)的共占13.19%(12/91)。同時患兒皮疹手部出現率為93.41%(85/91)、足底出現率為81.32%(74/91), 合并臀部皮疹率為69.23%(63/91)、合并膝關節皮疹率為18.68%(17/91)、合并口腔皮疹率為74.73%
(68/91)。
2. 4 臨床檢查結果 從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檢查結果中可知, 81例
中輕度手足口病患兒體內白細胞計數保持在(4~10)×109個/L,
無明顯升高情況;10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體內白細胞計數則達到了(21±8)×109個/L, 病情最嚴重的患兒體內白細胞計數達到了30×109個/L。
根據病毒血清學檢查結果可以看出, 其中有56例患兒為EV 71病毒陽性、12例患兒為Cox A16病毒陽性、另外7例
為其他病毒陽性, 其余均無陽性發現。
2. 5 并發癥 本次研究中共有17例患兒出現并發癥, 并發癥率為18.68%, 其中心肌炎共5例、肺炎共9例、腦炎共有3例。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 主要特征為手掌、腳掌及口腔黏膜上發生水皰, 具有比較高的傳染性, 柯薩奇病毒A16型為主要的病原體, 此外, A5、A10、A9等型也會導致患兒發病。手足口病不僅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兒科常見病癥。自2010年統計顯示, 近4年中亞洲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正在呈增長趨勢, 其中以中國、日本、新加坡等為首。
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 其在全年均可發病, 但夏季的發病幾率最高(本文中為56.04%), 而且發病的患兒絕大多數為學齡前兒童, 以<3歲為主。主要通過人群之間密切接觸進行傳播, 包括空氣飛沫呼吸道傳播, 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傳播。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現斑丘疹、小皰疹,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 皰內液體較少[3]。根據臨床研究顯示, 如患兒為中輕度手足口病, 則約在患病后7 d內即可自愈;但如為重癥手足口病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同時根據血常規檢查顯示, 中輕度患兒體內白細胞計數變化不明顯, 而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這一指標也就成為了判斷患兒病情程度的重要參考[4]。
綜上所述, 3歲以下兒童為手足口病主要的發病人群, 主
要發生于夏季, 具有較高的傳染性, 臨床診斷手足口病時, 應
依據其流行特征, 準確的診斷, 并給予患兒相應的治療, 促進患兒康復, 改善患兒預后, 使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耿蓉娜, 劉會玲, 王偉秀.重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17):3763-3764.
[2] 靳妍, 張靜, 孫軍玲, 等. 2011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疾病監測, 2012, 27(9):676-679.
[3] 郭青, 張春曦, 王曉風, 等. 2008-2009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疾病監測, 2011, 26(11):852-856.
[4] 曹立華, 任敏, 趙培利, 等. 手足口病與氣候關系的探討和研究.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2011, 25(3):227-229.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