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我校進行“六化兩高”課堂教學改革已有一年多時間,初見成效,在領導班子和全體教師共同努力下,每位教師都能積極參與,涌現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了階段性的良好成果,我們感到很高興。在課改探索中我們對新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不斷反思中我們教師的業務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一、我校“六化兩高”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1.學習目標明確化
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心理學實驗證明,有明確的目標比無明確的目標,可以節約60%的時間而獲得相同的學習效果。有效教學必須從目標的有效確立開始。
2.學習方式自主化
倡導建立新的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途徑,自主、合作、探究已經成為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做好必要的引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時間和空間,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3.學習習慣養成化
以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為目標,以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專注習慣、記憶習慣、質疑習慣、說的習慣、閱讀積累習慣、寫字習慣、與人合作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等九個學習習慣為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課堂教學民主化
教師要因時、因實、因勢,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和諧的課堂環境,有了民主氛圍與和諧課堂,學生就會產生安全感,在自然狀態下靜心學習、潛心思考、全心參與、放心表白。
5.呈現方式情境化
教師創設情境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獲得知識的欲望、學會知識的愿望。
6.教學評價多元化
變單一的分數結果式評價為多層次、全方位評價。開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評價,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狀態,從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等方面去觀察了解學生并隨機作出適當的評價。
“六化”是過程與手段,“兩高”是結果與目的,沒有“六化”的條件,不可能實現“兩高”的目標,因此,“六化”“兩高”,既是課堂教學的內容,又是學科教學的方法,還是衡量一節課效能高低的標準。
“六化兩高”教學模式的內在關系:
■
二、“六化兩高”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1.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圖片、故事、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盡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習興趣,進入教學情境,有條不紊地教與學。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應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2.明確目標
明確目標是基礎環節。結合教學實際,可以口授、板書,也可以用多媒體、投影儀、小黑板等手段靈活展示學習目標(或學習指南),師生共同認定(以學生為主)。
3.自主探索
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教師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嘗試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解決問題。
4.總結評價
就學習體驗中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問題落實到人,對規律性、方法性的知識進行點撥、歸納、升華、知識拓展等。
三、“六化兩高”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民主和諧的策略
“六化兩高”教學模式應建立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上,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要與學生互動,用平等的口吻和學生對話,要用激勵性語言來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植自信,獲取成就感。
2.創設情境的策略
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是情境的創設,情境的設計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1)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情境;(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3.自主學習的策略
(1)圍繞學習目標自主學習;(2)自我學習過程的把控;(3)自我學習方法的運用;(4)自我學習效果的評價。
4.全面評價的策略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六化兩高”這一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2)展現學生個性。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展現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策略,能表達出不拘泥于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嘗試多向思維,敢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3)凸顯學生創新性。在學習中,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敢于標新立異,有求知欲望,有探索欲望。
以上就是我校“六化兩高”課堂教學模式的一些想法與做法。我們還在路上,處在探索中。但我們堅信,它是科學的,是適合我校以及農村教學實際的,是非常務實的。它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它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素質教育的精髓,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目標引領下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我深信!同行深信!
參考文獻:
牟元忠,孫德兵,馮希蓮.新課改下“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2(1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