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薇薇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言語形式,同時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如何高效地習得“語言本身”,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養呢?我認為感悟語言很重要。因為過去語文教學的誤區在于把重點放在理解內容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上,卻忽視了語言本身的學習——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培養語感,也是由語文學科獨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內涵決定的。語感既包括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力。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培養語感的過程。語文能力不是教會的,是通過活動、實踐自己學會的。學生的聽說讀寫語言實踐越多,感性語言材料的積累越豐富,語文水平的提高就越快。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培養閱讀能力,通過習作才能培養寫作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讀——這里的讀指不同形式、不同范圍的閱讀,包括朗讀、默讀、瀏覽、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等。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語文課應該是讀書實踐課、讀書指導課。要加強朗讀指導的研究。強調多讀,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一味地讀書。朗讀課文的內涵很豐富,包括積累語言、領悟含義與方法、體會情感、培養語感等。教師要明確每一次讀的目的與要求,不同層次的讀要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指導和示范,讓學生在讀書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和素養。
悟——分為三個層次:了解,感知;領會,心有所得;覺醒,豁然開朗。悟以感知為基礎,以獨立思考、富有個性的創造性閱讀為特征,是學習漢語言的必要途徑之一。感悟和理解的區別是:理解側重于理性、抽象、邏輯思維,重在得出結論;感悟側重于感性、表象、直覺思維,重在閱讀、涵詠、體悟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感悟而悟得的語言是有生命、有活力的語言。這種有象形支撐飽含著情感的語言,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感悟應包含三個方面:悟形、悟意、悟法。悟情指領會內容,體會情感;悟法指揣摩文章的思路,領悟表達的方法。悟形是悟意、悟情和悟法的基礎。“言生于象,故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尋象以觀言。”象是言與意的中介。閱讀課文是借助語言文字,結合已有感性經驗,喚起形象、引發情感,使課文中描繪的形象在腦海中“活”起來,并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腦海中。習作則是在觀察之后,運用留在腦海中的“表象”,通過構思,用思維將若干零散的“表象”編制貫穿起來,然后選取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由此可見,領悟語言依賴于形象;體會情感、陶冶情操依賴于形象;語言表達依賴于形象。形象、情感、語言三位一體,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感素養的形成、人文精神的養成。
記——就是積累,記住常用字、詞匯、句式及精彩的段落、篇章。記還包括積累觀念和形象。觀念指思想、觀點、認識,以概念的形式保存在記憶中;象形指人、事件、情節、情境,以表象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記要講究方法,教師應依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點加以指導,反對死記硬背。鮮明的形象、真摯的情感、豐富的語言在學生心中積淀下來,成為語文能力的基礎,成為文化底蘊的養料,成為人格形成的萌芽。
寫——指寫字和作文。寫字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寫好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認真的態度。寫文,除課堂習作訓練之處,還強調平時的練筆,養成勤動筆的習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涉獵書籍報刊,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隨著網絡的普及,還要鼓勵學生上網瀏覽。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00萬字。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往往需要課外閱讀的配合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所學到的技能可以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作為知識的運用和技能的檢驗。
動——指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在生活中、社會中學語文、用語文。要大力開展課外閱讀,指導學生多讀書,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可以在課內外組織參觀訪問、板報、演課本劇、講故事等活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朗誦、書法等興趣小組。還可以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拓展語言學習的渠道。
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時,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就會落到實處,語文教學改革才會有光明的前景。但愿語文學習成為老師和學生普遍感到快樂和輕松的事情,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較高的語文素養。作為教師,我們要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讓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不斷的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嚴濟蘇.享受語文課堂[J].吉林教育,2009(1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