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斌
總能聽到同事議論:某某學生又沒有完成作業,某某學生作業正確率低等話題。筆者認為,學生不按時完成作業,既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下面將就“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做作業的欲望”談幾點看法。
一、適量布置作業,拒絕題海戰術
有的老師喜歡搞題海戰術,認為題目做得多,就能熟能生巧,每天布置大量的作業,嚴重壓縮學生的娛樂時間,讓學生陷在題海里喘不過氣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作業質量不但提不上去,還讓眾生對教師、對學科產生了厭倦心理。因此,老師布置作業時要適可而止,留給學生足夠的休息和娛樂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輕松應對作業。
我在布置作業時,堅持三點原則:一是每天都要布置作業;二是作業數量不多;三是嘗試通過人格魅力讓學生回家后愿意把我的作業放在其他學科前完成。長期以來,學生很樂意接受我布置的作業,不但沒有產生厭倦,還有部分學生每天放學前來向我要作業——因為他們知道,我的作業不多!
二、作業難易結合,檢驗和挑戰并存
部分老師布置作業的水平不高,時而過簡,時而過難,過簡的題目讓優生索然無味,過難的題目讓學困生無從下手。故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難易結合,難題和易題三七分,既照顧學困生,又給予學優生挑戰自我的空間,或者根據學習情況,分開布置作業。
在我任教的班級,我會將學生分成三組,好、中、差分開布置作業,難易度不同,每次單元測試后,再根據考試成績重新分組,效果往往比統一布置的好,我也從中嘗到了甜頭。
三、創新作業評價,滿足學生自尊
傳統的批改作業方式是打“√”、打“×”,給“100”分或者“0”分,甚至有的老師面對質量差的作業時直接批“閱”,千篇一律,毫無創新,拿滿分的學生缺乏成功的喜悅,經常得低分的學生對作業產生畏懼心理。
教師可嘗試給予適當的語言評價,如“這樣的題目你竟能做出來,真聰明”“你的作業做得很整齊”“沒關系,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能做出來”“希望你能認真反思錯誤原因,請及時訂正”等。那么,相信你的作業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每次發作業本時學生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看看老師給予自己什么評價。
四、家校聯動,讓學生養成按時做作業的好習慣
部分學生自覺性差,回到家放下書包就玩,把作業拋之腦后,要交時再狂補,嚴重影響質量。因此,教師布置作業,要家長參與,可通過短信、QQ群、微信群等方式,實時發布每天的作業,并要求家長簽字驗收后,再讓學生玩耍,遇到難題時,還可讓學生通過上述媒介咨詢老師。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不做作業的學生將“無處藏身”,教師也和家長建立了強大的溝通網絡。
五、創設獎勵機制,讓學生對作業引以為豪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設適當的作業獎勵機制,如“連續5個滿分獎勵作業本”“優秀作業張貼或傳閱”“每月作業十佳”等,創造競爭的氛圍,讓學生渴望滿分,有認真完成作業的欲望和動機,不敷衍了事。
六、作業方式多元化,讓學生在玩中學
知識來源于生活,不可脫離生活。教師不能布置單一的紙上作業,要讓學生嘗試從生活中去發現、去創造。如我在講植樹問題時,給學生布置了一道作業:小組合作用皮尺量出校園主干道的長度及數出樹的棵樹,再計算間隔長度;在講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要求學生用板條分別制作一個三角形和四邊形,對比哪個更易變形等。通過布置這些實踐作業,讓學生對相應的知識形成了深刻的印象,牢牢地記在心里,同時還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至今,他們仍然很期盼我能布置這類作業給他們完成。
七、作業檢查要及時,作業完成情況記錄在案
每天交上來的作業教師要及時檢查,不能布置作業連哄帶騙,交上作業置之不理。對完成情況要記錄在案,最好制定一本作業完成情況記錄手冊。我的做法是,學生每天早上到校后立即交作業,由小組長初查完成情況,科代表二查并登記,科代表去辦公室交本子時,向老師反饋收集的情況。老師要詢問未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或者與學生家長聯系。只有檢查及時,作業才有效力。特別要指出的是,教師在詢問原因時,不可嚴厲批評,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是最終還是要其補交,杜絕僥幸蒙混過關的心理。
八、教師精心備課、上課,讓學生做作業時腹中“有料”
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方式,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上下功夫,把知識講精、講透,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吸引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難點,從而在完成作業時,不出現哈哈鏡照人——看不出真相的情況。我有個習慣,每節課新授完后,布置幾題課堂作業并講解,再布置課后作業,把課后作業當成課堂作業的升華。
作業是有組織、有目的的教學環節,作業完成情況的好壞,影響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影響著學生知識與技能、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欲望,讓學生主動完成作業,提高作業質量,提高學習成績,提升知識素養!
參考文獻:
劉海燕.農村小學生家庭作業狀況調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2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