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霞
摘 要:課堂教學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出現的問題也各不相同。不規范的課堂行為就像課堂教學中跑調的“音符”,教師若不能及時解決,問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明晰其類型、原因和后果,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控制與調整,以改善課堂秩序,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課堂問題;課堂行為;課堂有效性
在當前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越來越快,工作與生活似乎都讓大家疲于奔命。細想想除了成年人,似乎現在的孩子們也總是在忙于學習各種東西。除了正常的學校學習,放學后還要去參加培訓班。有學生反映自己的時間不夠用,有時作業比較多,還沒有寫完就要出去參加培訓班,等回來接著寫作業。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教育部門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小學生的家庭作業量不能超過一小時。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當堂掌握教學內容,課后再稍加練習和鞏固。
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課堂效率,我也在不斷地積累與探索。在摸索中,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對于一堂有效率的課非常重要。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不僅對于學生有積極的影響,對老師也有鼓勵作用。而不良的課堂行為則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比如,英語老師通常教兩個到三個班級,有時教學資源短缺甚至會帶到四個班級。班級多了自然會有比較,在紀律好、氣氛好的班級上一堂40分鐘的課十分輕松,教學內容也能順利有效地完成,教學效果也好。但在紀律差的班級上40分鐘課,其中10到15分鐘要用來維持秩序。而且還不能保證學生全部掌握,經常是下課了但內容還沒講完,人也累得不行。因此,在每接到新的班級和學生的時候,最初的一個月我會花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課堂行為習慣。
我站在三尺講臺上也有八個年頭了,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有個別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不容易集中,看著好像在聽,靈魂卻飛到了外太空;有的學生喜歡吸引別人的注意,自己不認真聽講,有時甚至干擾其他學生的注意力,上課故意插嘴和老師唱反調,違反課堂紀律;有的學生則過于內向,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或者回答聲音不夠響亮;有的學生由于以往學習成績較差,對學習失去信心,在課堂上不敢參與交流,生怕犯錯被其他同學取笑等。有時有學生在發言,班上總有學生不聽,在座位上與其他學生竊竊私語,而讓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卻答非所問等等。這些問題在每個班級多少都會存在,這些行為的出現可能是家庭問題、不良的班級學習氛圍或教師的教學失策導致的。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我對我所教的班級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從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丑話”說在前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于課堂教學也是這樣。開學第一堂課先講規矩,然后嚴格執行。在新接手班級時,我會花較多的時間和學生接觸,了解班級學生的結構,摸清每個人的性格、脾氣與學習習慣。這些信息除了自己與學生本人接觸外,還可以向其他學生詢問。學生之間相處久了,互相都是比較了解的,他們口中的同班同學會更加真實。了解了學生就可以預測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情況,哪些學生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對于可能出現的一些故意搗蛋的行為,要及時制止糾正。
二、遇事保持冷靜
只有保持冷靜,才能針對課堂上發生的問題選擇一個最好也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如果發生課堂問題,要用理智駕馭情感,選擇既不傷到學生自尊,又能讓他記住教訓的方式。即使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而不顧及學生的感受亂批評。有些問題也可以課上帶過,留到課后處理,給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的嚴厲批評和不停地翻舊賬。
三、春風化雨般地化解問題
解決課堂問題的出發點在于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并改正錯誤。俗語說:“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不同的話語,其教育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無意的,還是故意的。老師在批評教育時,使用的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對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并堅持到底,不放棄,他們一定會認識到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課堂問題的出現有學生的原因也有老師的原因。課堂中出現的紀律狀況往往與老師給學生的形象、威信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別看小學生年齡小,“心眼”可一點都不小。為了維持課堂紀律,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創設合理的課堂結構,提高自身修養,情緒飽滿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認真細致地進行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情緒穩定,給予學生安全感和信賴感。教師要用學生喜歡的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去感染學生,減少學生的反叛心理,避免課堂秩序的混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張志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2011(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