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香
現在我們的學生因為缺少實踐生活,所以學到的書本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的機會就很少。那怎么辦呢?我們可以從民間游戲入手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學會民間游戲
其實民間有許多游戲都與數學有關系,所以我們在講授數學的同時應讓學生感受一下民間游戲。這就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找一些合適的民間游戲教給學生。如:民間游戲“十二連”,這個游戲是孩子們常玩的民間游戲。游戲前,雙方各準備12枚棋子(雙方的棋子顏色不同,各有自己的標記)。然后在地面或紙板上畫3個邊長分別是12、24、36厘米的同心正方形(注意:這3個正方形四邊互相平行,成“回”字形結構。正方形的邊長也可不用具體數來定,所下的棋子能寬松地行走即可)。再把3個正方形的4個頂點、每條邊的中點分別連結起來(頂點與頂點連,中點與中點連),形成最后完整的“12連”圖形。
玩時以“石頭、剪子、布”的方法來確定誰先擺第一枚棋子,緊接著雙方就你一枚、我一枚地像下圍棋似的在圖形的24個交叉點上擺放棋子。擺放棋子是要講究計策,動一番腦筋的。隨意亂放不形成“連”,會被對方吃掉、擊敗。動腦筋,擺放好了,形成的“連”多,當然也就容易擊敗對手。每擺上一“連”,(“連”是指同一條直線上自己的3個棋子)就要吃掉對方一枚棋子,邊擺邊吃,吃時可隨意挑選對方沒有形成“連”的一枚棋子(形成“連”的棋子不準吃)。但擺放期間并不拿下吃掉的棋子,只是把吃掉的棋子畫上記號,等雙方都擺放完12枚棋子,才把劃上記號的棋子拿掉,開始走棋。若沒有可走動的棋子時,雙方都要挑選出對方沒有形成“連”的一枚棋子,以便行走。行走時每形成一個“連”就要吃掉對方的一枚沒有成“連”的棋子。這里必須注意的是,行走要按直線從一個點走到另一個點,每次只準走一步,輪番進行。最后把對方的棋子吃得不能形成“連”就是勝利者。這種游戲特別講究開始的布陣,因為布好了陣勢,行走時就能步步為“連”,步步為“連”就有希望戰勝對手。
這個游戲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手中緊緊地握著12枚棋子,
可雙方都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三枚棋子形成連,好戰勝對手。還有許多民間游戲與數學知識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我們在教學生民間游戲時,一定要注意:教與數學知識有直接聯系的那些民間游戲。
二、深入民間游戲
學生學會了一些民間游戲就為數學實踐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墒遣簧钊朊耖g游戲,學生即使學了民間游戲,也無法在實踐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所以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在課余或課間深入民間游戲之中,讓學生不僅體會民間游戲的快樂,也了解民間游戲中的數學知識。為了調動學生深入民間游戲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向社會、長輩、同學或通過網絡、書籍收集一些與數學知識有關的民間游戲……然后與同學或伙伴共同走進民間游戲之中,從而體會數學知識的快樂,同時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實許多民間游戲,不但具有濃厚的區域文化氣息,而且玩法簡單易學、趣味性強、材料簡便,不受人數、場地、環境限制,需要我們去傳承,去深入其中,這就等于掌握第一手材料,這樣在給學生設計包含數學知識的民間游戲時,就會輕松自如了……
三、組織民間游戲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收集好民間游戲。當然收集民間游戲的途徑很多,我們收集時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宜。當然收集了,還要把這些游戲運用在實踐生活中。我們由此而深入民間游戲,做游戲的主人,能通過數學知識來組織民間游戲。那么如何組織呢?這就需要數學知識。如:“跳井”這一民間游戲,需要兩個人玩,那么組織這則游戲時就要以兩個人為一個單位進行分組游戲;“撲克”需要四個人一起玩,那么分組時就要以四個人為一個單位。
其實組織民間游戲,還要注意如何把玩法組織好,可以把民間游戲編成數學題……以玩民間游戲“十二連”為例——三人玩,每兩人進行一場比賽,一共能進行多少場比賽?針對這樣的問題,即使學生不會用筆算,但是通過實踐,也能知道結果是四場比賽。
四、總結數學知識
僅通過民間游戲進行數學知識的訓練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總結。每一次游戲之后,老師都要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如:在這次民間游戲中我運用了哪些數學知識?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以后如何進一步加強這些數學知識的訓練?如何運用民間游戲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然這種總結,不僅是學生需要總結,老師也要進行總結,讓每一個學生都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可以用語言表達,也可以進行書面總結,還可以小組討論進行集體總結。對于總結出色的學生要進行表揚,并提出更高的目標;對于沒有總結好的學生指出不足,同時提出努力的方向。
總之,民間游戲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積極主動性,還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身為老師一定要組織好學生,通過民間游戲訓練學生學習數學的技能
技巧。
參考文獻:
章顯聯.數學游戲與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教學,2005(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