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綱
作為祖國的“北大門”和環京“護城河”,內蒙古有7個盟市19個邊境旗市與俄蒙接壤,邊境線長4200余公里,邊境管理區面積3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邊境管理區面積近三分之一,是全國9個沿邊省區中邊境管理區面積最大的地區。全區有19個對外開放口岸,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在全國邊疆繁榮穩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承擔著建設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和北疆安全穩定“兩個屏障”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和自治區公安邊防總隊堅持以“守望相助、團結奮斗,讓黨旗在祖國北疆高高飄揚”為主題,以“促發展、構和諧、固邊防”為主線,積極開展警地聯創聯建、共筑共建,不斷深化“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有力促進了自治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疆安定,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近年來,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與駐地黨組織緊密配合,不斷深化“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以警地黨組織共筑共建為抓手,用活警地兩方資源,扎實推動“四聯”工作,將基層黨建工作、愛民固邊戰略、草原110建設上升至駐地黨政工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同部署、同推進,構建起新型警地黨組織共建平臺,使黨組織“活”起來、黨員“動”起來、黨旗“飄”起來、邊境“穩”起來、北疆“亮”起來,顯示出勃勃生機,在維護邊境穩定、鞏固民族團結、助推經濟發展、服務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黨員聯育,凝聚思想共識
抓集中培訓。各級組織部門每年與公安邊防部隊聯合,分類舉辦邊境地區基層黨組織書記和黨員骨干國防教育示范培訓班,不斷增強國防觀念和國防素養,提高做好基層黨建工作的本領。抓集中教育。充分發揮部隊思想教育資源相對聚集的優勢,開辦“邊防黨校”“馬背黨校” 54所,設立“黨員教育示范基地”12處,建設“黨員活動之家” 23個,實現了每3年對轄區所有警民黨員輪訓一遍,幫助離退休老黨員和非公企業流動黨員恢復組織生活。大力開展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民族政策和法律知識進嘎查、進牧戶、進氈房“三進”活動,共同抓好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理論教育,以重溫入黨誓詞為主要形式的黨性黨紀教育,以國防紅色教育為基本主題的國防安全教育,以“我為民族進步作貢獻”為重要載體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提高帶頭發展、帶領發展能力為主要任務的實用技術教育等“五項教育”,進一步提高守邊興邊的能力素質。抓集中宣傳。充分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宣傳“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工作中涌現出的重大典型和先進經驗,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地方和軍警部隊定期組織先進黨員典型、一線黨員民警、黨員致富能手開展巡回宣講活動,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
組織聯建,筑牢組織堡壘
全面推動“雙方聯建”“三級聯創”“四層聯動”,即地方各級黨組織和公安邊防部隊聯合建強黨組織,大力創建北疆基層黨建先進旗市黨委、示范蘇木鄉鎮黨委和模范嘎查村黨組織,充分發揮邊境盟市、旗縣、蘇木鄉鎮和嘎查村聯動示范作用,實現自治區和邊境盟、旗、蘇木四級將愛民固邊戰略納入黨政工程100%,支隊、大隊、派出所三級進班子100%,民警兼任村官覆蓋邊防轄區100%。在邊境嘎查村、社區和邊防派出所黨組織中深入開展“五同”聯創聯建活動,即組織生活同過、黨員骨干同育、基層堡壘同建、發展大事同議、北疆邊防同保,真正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帶動邊境地區基層黨建工作協同發展。2012年以來,自治區先后在創建工作成效較好的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召開現場會,對一大批軍警地示范群體進行命名表彰。通過加強警地聯動,強化統籌、整合資源,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切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和公安邊防部門牽頭抓總,宣傳、民政和農牧、扶貧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充分調動地方和軍警部隊的積極性主動性。各有關盟市還定期組織軍警地開展基層黨建工作學習觀摩,加強溝通交流,借鑒經驗做法,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
維穩聯動,建強防控體系
全面強化平安創建,大力鞏固和完善以草原110建設為基礎的治安管控網絡,充分發揮“蒙古包哨所”“紅色堡壘戶”“黨員流動服務隊”等社會治理新載體作用,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深入開展平安嘎查村、平安社區、平安企業創建工作,不斷提升邊境地區社會治理水平。全面強化矛盾化解,開展信訪積案排查化解專項行動,加強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的矛盾調處工作,大力推廣邊防派出所、草原監理所、土地所和司法所“四所聯調”機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問題預防在發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狀態、處置在初始階段。各地將36萬平方公里的邊境管理區按照網格化布局,劃分為8000多個報警、巡邏和聯動區域,基本實現“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參與格局。全面強化共筑融合,深入推進公安邊防部隊警官兼任地方有關部門和單位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等工作,進一步落實雙重領導和雙重職責,實現警地、警民融合發展。
發展聯促,深化惠民實踐
內蒙古19個邊境旗市轄全區近52%的土地面積,生產總值卻不到全區的10%。警地各級黨組織始終把推動發展作為基層黨建的核心任務,立足邊境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深入落實自治區“十個全覆蓋”“農牧民居邊護邊”等工程,全面做好“三農三牧”工作,認真落實扶貧攻堅各項任務,積極幫助改善邊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公安邊防官兵將協助做好基層黨務、村務工作納入邊防派出所職責范疇,民警村官與嘎查村黨支部一班人緊密配合、齊心合力,共同引領群眾致富奔小康。警地黨組織共同推進,積極開展愛民固邊模范旗市、模范蘇木鄉鎮、模范嘎查村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治亂、治散、治貧、治弱”四位一體的治理活動。在偏遠嘎查村依托邊防黨校、草原書屋、農民夜校、黨員活動之家等,推動文化下鄉、科技進村,使群眾遠離迷信、賭博等,主動學習科學文化、專心生產作業,實現移風易俗,積極投身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公安邊防總隊始終把服務發展作為基層黨建的核心任務,累計爭取惠民政策項目115個;解決水電、交通、安居等問題275個;協調農技、科技部門舉辦種養殖技術培訓630余場次;引進種養殖、家庭游等致富項目79個,基層部隊先后引進了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發酵床養豬舍、太空南瓜、太空椒等新技術、新品種10余個,在部隊先行先試,成功后逐步向駐地群眾推廣;通過搭建橋梁,建立企業幫群眾、富戶幫窮戶的幫扶對子470個;建立用工信息站,幫助1300余人次就業;開展文化下鄉、醫療下鄉380余次。
堅持經濟發展到哪里,邊防服務跟進到哪里,主動適應“一帶一路”戰略新要求和“向北開放”新形勢,公安邊防總隊研究出臺20項工作措施,全力支持推進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先后推出了“電子口岸”“快捷通”等邊防檢查勤務改革新舉措,為自治區口岸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經驗與啟示
“邊境興則國興、邊境富則國富、邊境穩則國穩”。在內蒙古廣袤的八千里邊防線上,“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扎實推進,警地各級黨組織攜手筑堡壘、共同創模范,不斷整合資源,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努力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的祖國北疆。廣大公安邊防官兵身兼公安機關派出民警和黨委政府派出干部雙重身份,在邊境一線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落實自治區的興邊富民措施、調解各類矛盾糾紛、打擊違法犯罪活動、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及時補強了基層公共服務,進一步提升了警地基層班子領導邊境維穩、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公共服務、鞏固民族團結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力地保障了基層政權穩定、邊境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穩定、群眾生活穩定。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推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不僅構建起新型警地黨組織建設平臺,也為加強新形勢下邊疆民族地區基層黨建工作積累了經驗,給人以多方面啟示:
——加強邊境地區基層黨建工作,立足實際是基礎。內蒙古的7個邊境盟市、19個邊境旗縣作為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前沿,既有富民、強基的一般性,又有興邊、固防的特殊性。深入推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一定要著眼于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大局,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作為邊疆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進一步增強管黨治黨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加強邊境地區基層黨建工作,服務中心是根本。內蒙古邊境地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深入推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一定要圍繞發展生產和改善民生,把加強基層黨建與促進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才能為實現宏偉目標、落實戰略任務夯實組織基礎、提供堅強保證。
——加強邊境地區基層黨建工作,夯實基礎是關鍵。實踐證明,越是在邊疆民族地區,越要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越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深入推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一定要通過強有力的措施,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真正把黨的政策落實到基層“神經末梢”,確保黨的旗幟在每個基層陣地高高飄揚。
——加強邊境地區基層黨建工作,形成合力是保障。邊境地區基層黨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尤其需要大力整合各方面資源,充分調動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推進“北疆基層黨建長廊”建設,一定要堅持上下聯動、多方互動,建立經常性的工作聯系、情況通報、協調配合等制度,切實形成黨委領導,組織部門和公安邊防部門牽頭抓總,財政、民政和扶貧、農牧等部門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