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天
今年26歲的杜威,2009年被評為第二屆感動內蒙古人物、2010年被評為第二屆全區道德模范。現在,他是一名大學生西部志愿者,工作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市民服務中心,即將服務期滿。比起當年獲獎時,他的樣子沒怎么變:棱角分明的臉龐、短平的頭發、樸素的衣裝,只多了謙和的笑容。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90后”大男孩,其成長歷程迥異于大多數同齡人,曾十幾年如一日照顧重病的母親,考入大學后,又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他心懷大愛,以實際行動和志愿者精神弘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不斷續寫著感人的篇章。
家庭變故 成就少年感動內蒙古人物
“自古英雄多孝子,久病床前一少年。侍母十年從無悔,真情永駐天地間”。這是杜威獲評感動內蒙古人物時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那一年杜威19歲,是所有獲獎者中年齡最小的,領獎、作報告、出名,對他來說都是新鮮事,但他面對這些一直淡然處之,覺得自己“只是盡到了作為兒子應盡的孝心和責任”。
杜威出生在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在他7歲那年,媽媽因腦出血導致全身癱瘓,失去自理能力,之后幾年逐步發展到不能主動進食、不能說話、意識不清。爸爸是高中教師,一直帶重點班,工作特別繁重。小小年紀的杜威便懂事地承擔起照顧媽媽的重擔,盡自己所能為爸爸分憂。
每天上學前,杜威都要給媽媽穿好衣,喂了飯,有時課間10分鐘,他也要飛快地跑回家照看一下。長期臥床患者容易生褥瘡,杜威就為媽媽勤洗衣服、勤曬被褥、勤擦身子,一天翻幾次身,讓媽媽十幾年里沒生過一次褥瘡,連醫生都驚嘆,這真是一個奇跡。媽媽不喜歡吃肉蛋奶,生病以后醫生建議讓她多喝牛奶。開始時,杜威怎么勸媽媽也不喝,他一連苦苦勸了4天媽媽才答應,后來媽媽就一直離不開牛奶了。從上小學起,杜威堅持每天寫“媽媽日記”,詳細記錄媽媽的飲食和身體狀況,總結照顧媽媽的經驗,時間一長,他成了媽媽最好的保健醫生。隨著年齡增長,他跟爸爸學會了給媽媽量血壓、打針、按摩、下胃管、插尿管,還自學了彈吉他,試著用音樂給媽媽帶去快樂。2008年,爸爸因為操勞過度重病一場。這以后,杜威像個大人似的一個人挑起家里的擔子。
2010年,在杜威還剩3個月就要高考時,媽媽突然病情加重,離開了人世。懷著巨大的悲痛和無盡的思念,杜威繼續堅持備戰高考,最終考上了內蒙古農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這十幾年,雖然經受了一些艱辛,但也得到了磨練。”談到那段經歷,杜威不無感慨。
嶄新開始 大學走上公益之路
少年成名的杜威,在大學校園里沒有就此歸于沉寂。他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公益之路。
杜威就讀的內蒙古農業大學是全國第一所“雷鋒大學”,涌現出諸多模范人物,如在青城公園跳水救人的“12·14”英雄團體,身患絕癥捐獻角膜的“光明天使”李瑩,“背學兄弟”莊宏泉、莊匯泉等,他們的事跡讓杜威深受觸動。得知杜威的經歷,校團委希望他發揮好模范人物的帶頭作用。“這時候,我也特別想做些實事,讓大學生活更有價值,也回報那些幫過我的好心人。”杜威說道。
獲獎的經歷,使杜威結識了不少其他感動人物和道德模范,其中不乏一些愛心公益人士,如創辦“愛心媽媽”協會的張連云、創辦“紫丁香之愛”公益組織的魏剛、山東籍西部志愿者“達茂哥哥”陳允廣等。杜威與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在這些人的引領下,杜威走上公益之路。當杜威第一次來到由張連云創辦的呼和浩特“愛心媽媽之家”,看到那些乖巧、拘謹的孤兒和留守兒童渴望的眼神,他就成了這里的“常客”。在不耽誤功課的情況下,他幾乎每個周末都抽出時間到校外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周一到周五也平均有兩個小時用在相關的事情上。
杜威生活拮據,所以為受助者提供的更多是生活上的幫助和心理上的輔導。2012年4月,杜威得知卓資縣印堂鄉飲牛溝村有位殘疾青年趙建芳,不僅自學了小學和初中課程,還靠雙腳寫字堅持文學創作,便多次過去看望,鼓勵她戰勝病魔、再接再厲。杜威常常給她帶去書籍和生活用品,還教會她用腳操作電腦,幫助她完成長篇自傳小說《蒼天淚》的創作。杜威常說:“也許我給這個身處困境的姐姐幫不上多少忙,但我至少能盡力向她傳遞頑強生活的信念。”
幾年來,杜威經常受邀到各地中小學作先進事跡報告,每到一處都會引起不小的反響。杜威說:“作報告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而是通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導更多孩子健康成長。”隔三岔五就有孩子給他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傾訴自己遇到的困惑,為更好地幫助他們,杜威一直堅持自學公益慈善專業知識并準備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
大三時,杜威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學生黨員。大四時,杜威經人推薦成為內蒙古紅十字會志愿服務工作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這以后,在參加一次次具體活動之余,他開始從宏觀角度關注自治區志愿服務工作的發展,做起公益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工作,以及與志愿服務相關的理論研究。
杜威的行為帶動了身邊的同學。先是全寢室的同學跟著他參加公益活動,接著便是班里、院系里更多的同學。久而久之,在這位“校園名人”的感召和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同學走出校園,走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為他們做好事做實事。這時的杜威儼然成為一面旗幟,在校園中引領著公益之風。
愛中成長 將公益變成自己的事業
2014年,杜威大學畢業,通過招考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生。“在西部志愿者這個平臺上,我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此,公益從課余活動成為他的事業。
在賽罕區市民服務中心,杜威成了各種公益活動中挑大梁的角色。2015年5月,由杜威牽線搭橋,賽罕區市民服務中心與內蒙古文化助殘慈善協會聯合舉辦“愛心助殘,讓我們的夢一起飛”殘疾人手工藝品展示義賣活動,籌得善款近4000元。其中,策劃方案的制定、場地的協調、主持詞的草擬、新聞稿件的撰寫等,都是由杜威一手負責。賽罕區市民服務中心的道德講堂也是由他負責策劃和主持。2015年,賽罕區文明辦牽頭成立志愿者協會,邀請杜威一起參與協會的建設,這是他第一次創建一個公益組織并在其中擔任負責人。“普通志愿者只參加活動就可以,但組織策劃者則不同,得把方方面面的事情考慮到。”杜威感嘆道。
今年3月,作為頒獎嘉賓,杜威參加了內蒙古好人榜暨第五屆烏蘭察布市道德模范頒獎典禮。期間,他了解到幾個女性獲獎者收養孤兒、幫助留守兒童的事跡,萌發了以她們為骨干,在家鄉籌建一個“仁愛媽媽”協會的想法。“等協會運轉起來,明年還可以嘗試建一個以男性志愿者為主體的‘慈愛爸爸協會,在適當的時候再把兩個協會融合在一起。”杜威躊躇滿志地描繪著下一步的打算。
吸引更多的支持者是公益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為聚集更多的伙伴,在不斷的巡回宣講中,杜威積極向人們介紹自己的經歷和所從事的公益事業。“以前做公益只是出于感恩,現在慢慢認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傳遞一份大愛。”杜威說,“這種傳遞,既在于讓受助者懷著愛與信心堅強生活下去,也在于讓參與者彼此支持著一路走下去。”在傳遞大愛的路上,杜威持之以恒地發揮著自己的榜樣力量,感動和召喚著更多的人加入進公益服務的隊伍。